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80年代以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经济社会学日益复苏,并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社会学。其最基本的研究旨趣是,秉承早期阶段的社会学,从广泛的制度与文化角度来研究解释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2.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的泰斗,也是最早对法律作广泛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韦伯无意发展一套系统的法律社会学理论,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法律学在他恢弘的社会学架构中无足轻重。事实上,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几乎都涉及到法律问题,在《经济与社会》中,则设专章论述法律社会学。帕森斯曾说,“韦伯的实体社会学的核心既不在于他对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研究,也不在于他的宗教社会学,而在于他的法律社会学”。本文即试图对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作简单的评介。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这个被称为“新科学社会学”或“新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迄今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而我国学界了解较多的还主要是其早期的工作。实际上,科学知识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发生重要型变,由最初的“科学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演变为“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综述。从20年代以来的熊彼特,经济社会学法国学派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学家TR伯恩斯、R斯韦德伯格、A马尔蒂利等,对他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尽管不可能对欧洲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进行全面地综述,但也反映了欧洲经济社会学的大体轮廓。文中指出目前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主题集中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与政治经济,市场与交换,货币与财政制度,企业家与创新,社会福利,政策制订,消费行为等  相似文献   

6.
陶冶 《社会学》2006,(4):44-50
一、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研究的三条理论思路 纵观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学术史,出现了三条研究的理论思路。高丙中在《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一文对此作了详尽辨析。该文在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通常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生活方式”概念进行论述的史实基础上,最早形成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他们沿着马、恩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第一种意义(即把生活方式作为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进行生活方式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90年代之后,西方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文化转向”——文化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整个文化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史学的研究转为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在这一阶段,文化社会学本身的两大理论分支——精英的霸权文化取向和平民精神的亚文化取向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从注重前者的研究转向对亚文化或弱势群体或大众文化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入 2 0世纪 80、90年代以后 ,在西方蓬勃的理论发展中 ,出现了一种“文化转向” ,文化视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显势。文化社会学本身的一些转向也随潮而至 ,并且这些转向都不约而同与社会分层世界结缘。当整个文化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史学的研究取向转为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时刻 ,文化社会学本身的两大理论取向———精英的霸权文化取向和平民精神的亚文化取向———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即 ,从注重前者的研究转向了对亚文化或弱势群体或大众文化的强烈关注。很长一段时间 ,文化的理论世界被分隔成两个不同取向的半球 :一是体…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文化概述后现代(Post-morden)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著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或称信息社会)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思潮涉及的理论观点和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和复杂,但是他们大多对“现代”知识的合法性以及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发展的简要回顾,从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两方面评述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现状。研究认为,青年研究的学科化的标志.应该是独立研究对象及其知识体系以及方法论的确立;不论是青年学还是青年社会学.目前仍然处在科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文章从知识体系方面对西方学术成就的借鉴、经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及研究队伍的整合等方面阐述了对青年研究学科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郭红霞 《社会学》2004,(1):13-15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舞台上,德国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一颗耀眼的星,他被后人誉为“典范和榜样的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思想泰斗,韦伯对社会学的影响及贡献非常大,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以“理解”为核心的解释社会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一(一)对“经济社会学”内涵的重新认识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熊彼特是“经济社会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在《经济分析史》中提出“经济社会学”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经济制度”的科学。但熊彼特的“经济社会学”更多地强调经济,而与现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学并不一致。即使就经济学而言,“经济”制度最初指罗马社会的家庭管理(“Oikos”);而熊彼特的纯粹经济学概念则过于狭隘。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曲折和往复,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各个时代的基本假设和定义。对于“经济社会学”自身含义…  相似文献   

13.
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其思想渊源上,人们主要强调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而较少关注曼海姆在思想上与韦伯的复杂关联。一般认为,正是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区别开来,形成了知识社会学不可相互化约、又相得益彰的两套经典传统(Wolff,1 970 :32 )。但实际上,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中,我们也可以随处看到他与韦伯思想的关联,①尤其是在对知识分子问题、知识社会学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的论述上,曼海姆几乎就是接续②着韦伯的命题在往下言说。另外,考虑到他的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各国政府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但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发展却并未带来稳定的经济增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展,而经济却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事实,促使我们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新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自1891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以来,社会学在中国历尽坎坷,延续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了。 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况(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  相似文献   

16.
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选题的理由多半来自阅读 :阅读现实和阅读文献。阅读现实时 ,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 ,社会转型已经掀起了一轮新阶级的涌动 :人们热衷讨论的“新中产阶级”、“新管理精英”诞生了 ;人们始料未及的城乡新贫困群体———城市农民工、下岗工人和那些因制度变迁而越发贫困的乡村贫穷人口———也作为新阶级相继出现。然而目前有关贫困的社会学解释相当乏力 ,多是围绕贫困线的讨论 ,或是一些经验层次上的描述与对策性的实际操作性文章。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西方有关贫困的理论纷争就已十分激烈 ,尤其是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对垒 ,已经将原本尚…  相似文献   

17.
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史研究成了西方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在方法论上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把家庭史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尤其是研究家庭演变与近现代社会形成的关系,从家庭变革的内部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式和研究流派,如“生命进程”论、“家庭策略”、“原始工业化”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家庭史学建设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中国社会学的开端和发展与 19世纪以来中国艰难坎坷的命运有关。究其学科学术传统 ,它有一个始于西方却不局限于西方的传统 ,一个由个人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出发的传统和一个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的传统 ;① 社会学在中国传入之初 ,人类学的传统由社会学出走 ,另立门户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②195 0年代 ,社会学被指为“资产阶级伪科学” ,社会学系遭关闭 ,直到 1979年为止 ,社会学的系统教学和研究中断了近 30年。其间 ,思辨性的论证、由理论到理论的论著取代了具体研究。 1978年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后 ,由于初期主要的、大…  相似文献   

19.
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国外从 30年代末出现并在最近 2 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 ,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 .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但是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焦点在于文化是如何规定了有界群体 (如部落、乡村等 )内部成员的行为 ,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Wellmanetal.,1 988:2 1 )。因此 ,为了深入理解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概念 ,从 30年代到 60年代 ,在心理学 (主要是移居美国的具有格式塔研究传统的德国…  相似文献   

20.
从狄尔泰到韦伯——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自19世纪30年代创立以来,实证主义社会学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实证主义社会学几乎成了社会学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两个对立的社会学阵营,即: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本文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不仅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理论形态,而且在逻辑上也表现为对立的二元,除了其它的社会历史条件之外,正是社会学内部这两大流派之间的对立、颉顽和斗争,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