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哲学大师L.维特根斯坦曾经有这样的发问:“如果哲学只是让你学会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问题,如果哲学不能帮助你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那么你研究哲学又有什么用处呢”。哲学究竞有没有用,至今没有定论,无论是大众还是哲学研究者都十分在意这个问题,都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哲学的实践之路。面对着“哲学终结”呼声的困扰,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哲学的出路。无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帝国?伊拉克战争引发了关于美国是不是帝国的新一轮争论。“美国帝国主义”这一名词其实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常见于报端和杂志。所不同的是,今天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没有赋予这个名词太多的感情色彩,很多人甚至以人道主义干预或全球稳定为名呼吁强化美国帝国主义。那么,华盛顿是新的罗马吗?美国是帝国吗?伊拉克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吗?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已经作了多种回答。而不管答案是什么,我们经常读到的哲学几乎都是一种形而上的述说,一种灌注了真理使命和理性规范的文本。对哲学的阅读让我们远离生活,遗忘肉体,最后在概念和范畴中迷失了自己,但我一直被哲学生硬地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哲学理性思维发展为线索,围绕典型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综合考察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即宇宙论时期、人类学时期、体系化时期中,哲学理性思维所具有的阶段性特点和意义;从理性思维发展的角度对于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做出评价,以使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渊源的地位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5.
杨帆 《现代交际》2010,(4):34-34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过程正是哲学观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这两年因为职位的变动,我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话.犹记得机构要接第一个社区项目时,在民政局、社区、社工机构三方见面会上,社区的领导提出质疑:“社工是什么?”“社工能做什么?”“把购买经费给社区,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类似的质疑至今仍会偶尔听到,我们要怎么回应呢?我们常会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可是社工在进入社区时,这样文绉绉地同各利益相关方说话,效果一般都很不好,甚至会招人讨厌.原因在于,第一,社会问题有很多,你能解决的有哪些?第二,社会问题有轻重,你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第三,你若解决不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一门学科的理论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通常从理论史的写作对于该学科的意义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变成了一门学科理论史对该学科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区别:前者指理论史可能会在专业学科之外有“理论”或者说“思想”本身的意义,而在后者那里,理论史编纂必须获得本学科之内的合法性,或者说它应当首先具备本学科的一项专门研究的身份。那么这两种理论史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联,它们的差别是否对我们理解和研究社会学理论,甚至是社会学构成实质的影响呢?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兵工厂”,社会学的理论史写作在这个问…  相似文献   

8.
杨军  何邕健 《城市》2009,(10):35-3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这是城市规划活动追求的目标.回答了人类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规划活动这个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对城市居住环境进行着工程和艺术方面的改造,从哲学层面上看.这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对城市环境进行预先调控的活动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然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活动之前.人们必然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什么是“好的城市”、什么是“好的城市规划”的认识.这是进行城市规划活动的前提.否则城市规划活动将因缺乏评判标准而失去方向。从哲学层面上看.这种关于城市规划活动“价值判断”的认知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首先我要声明:我绝不是要传播黄色文化,我只是想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要写的是黄色录像,那么什么是黄色录像呢?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七八十岁的人大概认为“手牵手,并排走”就是黄色录像;五六十岁的人也许认为“抱一抱,咬两口”就是黄色录像;三四十岁的人则认为“赤裸裸,戳一戳”才叫黄色录像;而到了一二十岁的人这里,恐怕不出现“口交”之类的变态镜头,就不能称之为黄色录像了吧!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这个专业如何助人?其哲学背景如何?其演化出来的技巧有那些?如何藉此些理论与技巧在社会工作中扮演其助人的专业?本人试图从哲学对人的解释中,叙述其与社会工作助人专业的关系,再分析社会工作各种处遇与派别的哲学渊源,并分析各种理论如何在社会工作产生联系。二、从亚里期多德的四律谈起:助人是“泰业”,泰业人员刘太的行为自青真赛业的冒法。为何要助人?他有什么问题?该问题知何解决?这些闲题的答案—一部牵涉到我们切问解释人,切间分析人的污沟。两手当年到希腊哲学家亚查斯当稳的“四律”或…  相似文献   

11.
也许可以假设孔子是把生活变成了哲学,而后才把哲学应用于生活。甚至可以说,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把生活变成哲学,而把哲学变成生活则是活动家们的本事。很多人嘲笑不会行动的哲学家,而忘记了他们善于思考的优点。读孔孟之“道”,更加懂得要与人分享快乐。在经典中发现快乐,接受一种哲理的熏陶,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后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艺术越来越接近哲学,成为一种思想观念,后现代越发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公共关系”一词有“关系状态”、“行为(工作)”、“学科”三层含义。关系状态意义上的公共关系究竟是指什么关系?其本质特征(或曰基本性质)是什么?其在社会关系总体中如何分布存在,有何价值与意义?是人们从事公关工作,研究公共关系学必须首先弄清并明确的基本问题。但迄  相似文献   

14.
规划人生,判断力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广场上和人探讨哲学。一个富人对他说:“你这么穷,有什么资格谈哲学?有本事,你也发一次财,过上富人的生活。”苏格拉底答道:“我不想发财,如果我想发财,我完全做得到。”富人对苏格拉底的话嗤之以鼻。 那年春天,苏格拉底购置了加工橄榄果的机器设备。苏格拉底的行为令很多人不解。其实,苏格拉底凭借自己渊博的气象知识判断那年夏天当地多雨,所以,秋天的橄榄果肯定会大获丰收,如此一来,秋天替人加工橄榄果肯定是一桩不错的生意。  相似文献   

15.
当很多父母为孩子升学、考试等问题发愁时,你想到过吗,有不少人仅仅为了能生一个孩子在东奔西走地寻医找药。为什么上天赋予的、几乎人人都应当具有的本能,他们却没有呢?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为公正?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16.
记得大四毕业前,外教给我们上最后一堂课,提了一个问题:“毕业后你们最想得到什么?”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金钱、美女。”当然,他是男生。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女生来说,我们最想要什么呢?在男人们对于金钱和美女的追求面前,什么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如今毕业5年了,原本拥有年轻的我们都走近了而立之  相似文献   

17.
“灵魂”范畴在整个世界哲学发展过程中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在中世纪以前,一个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直接决定着其思想的基调,许多哲学家写过论灵魂的专著,如亚里士多德、波尔费留均写过名为《论灵魂》的著作。本文要探讨的是一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的灵魂论、认识论思想。他的思想在国内还不为人们所熟悉,而对西方却有很大影响,且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灵魂的一般意义 中世纪前的哲学家一般都认为植物、动物、人等凡是具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但灵魂是什么?很多思想家又没有明确界定。伊本·西那对“灵魂”这一范畴提出了自己明确的界定:“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形体是有感觉的,并且有随意的运动,或者看到有些形体摄取营养,生长着,并且繁殖出同类的东西来。它们之所以有这些作用,并不是靠它们的形体性。由此可见,要发生这些作用,它们的本质中就得有一种异于它们的形体性的本原存在。发生这些作用的东西(总之,就是一切作为产生作用的本原的东西,这些作用是一律伴随着意志的),我们就称之为灵魂。”(伊本·西那:《论灵魂》,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页,以下引文只注页数) 在伊本·西那看来,灵魂首先是一种本原性的东西,它决定着有形的植物、动物、人的生长、发展和  相似文献   

18.
交际俱乐部     
《现代交际》2005,(10):36-37
校园导演办法作文课上,老师叫起平时爱搞小动作、课堂纪律较差的晓刚,“你的理想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晓刚一挺胸脯,答:“我想当个建筑师。”老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要选择搞建筑呢?”晓刚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变成圆形的。”“为什么呢?”老师不解。“以后您再让我墙角罚站,那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勒内·笛卡尔是近代欧洲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主张以理性反对经院哲学的信仰主义,首创了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先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笛卡尔哲学活动的特点,来阐述笛卡尔哲学中所蕴含的怀疑精神。并通过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来说明怀疑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情感而言,“知”与“意”——自由意志和生存意志是原因,是推动力,“情”则只是“知”与“意”的结果而已,而就“情”只是“意”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命令肉体做出的物理准备而言,贝Ⅱ说明“情”只是“意”和“知”的奴仆而已,那么,它怎么可以与“知”、“意”并列而构成什么“情、知、意三位一体”呢?“情”、“知”、“意”被错误地并列在一起而创建什么心理学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古往今来的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们并不了解什么是“情”、什么是“意”、什么是“知”。而这些“不了解”统统说明的一点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人本身。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在人文学科领域里唯西方人的马首是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