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以来,“束脩”一直被认为是“束脯”,是弟子敬师之礼,是师收弟子的手续、学费。然而仔细品味,总觉不大和谐。孔子是位十分注重礼节的学者,而古代馈赠礼物又男女有别,《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况且孔子的弟子中并无女性,以束脩为敬师之礼不符合实际。清代康有为《论语注》承先师朱九江看法,认为“惟女贽乃以脯脩,学者无之。后儒误以解此经,则大谬。”至少可以设想,在孔子时代,或说在孔子的私学里,送束脩致师礼是不…  相似文献   

2.
吊白块又称雕白块,是有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白色块状或白色结晶状粉末。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印染丝绸用的工业原料,有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至今并不明晰的问题。当时的人们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 ,这就难免导致后来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本文认为 ,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看 ,新文化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的关系看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运动 ,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全面接轨的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选择与努力方向看 ,它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 ,又是争取人的独立、自由与权利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日刊载了吕荧的“美是什么”。文章分三部分,除了第三部分有关一些历史和文字学的问题,我没有做过详细研究,因此不能发言外,对于其余两部分,我以为值得探讨。“美是什么”,问题首先这样提,很好。我也认为,必须解决美是什么这样的标准的问题,然后才能考察自然、社会、艺术等现象是美的或不美的问题。就象先得知道“沸点”是摄氏100度,然后才能科学地判断水开不开的问题一样。“美是典型”。这样的答案,的确错了。因为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分析了制约人们继续追问"艺术是什么"的原因,梳理、评析了前人关于"艺术是什么"的解答,从本质研究"多解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的观点,并对这一新解的包容性、排它性和引导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任务之后,对于"县域经济"概念的理解和说法很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实际上,经济活动的特色化,既是县域生产要素差异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质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得以超越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十分必要,但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却往往容易让那些在县域前沿从事具体操作的基层干部陷入"云里雾里"而迷失方向,影响甚至伤害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在县域担任党政主职和领导经济工作多年的经验,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感想,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常对孔子“三十而立”有两种解释:一以为立于办教育,一以为立于礼。刘蔚华同志主前者(见《孔子思想演变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宋敏同志主后者(见《孔子“三十而立”非“立于办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相似文献   

9.
这两篇文章都是在一九七一年写的,没有公开发表过。批陈伯达的“国防哲学”,是敬爱的周总理当时给我出的题目,文章写出后,在姚文元那里压下了。这次《社会科学战线》向我索稿,我苦于没有时间写文章,只好检出这两篇旧作交差。林彪、陈伯达和“四人帮”都是一伙,批林、陈时,由于“四人帮”的干扰,没有批适。现在揭批“四人帮”,似乎有必要补上这一课。陈伯达在二十年代写的反共文章是他的极右表现。到三十年代,他叫喊所谓“国防哲学”,这时他已经钻入革命阵营内部,学会使用某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因此虽仍然表现为右,但和二十年代那种赤裸裸的极右表现不同了。这种右,在革命人民中还是有些欺骗性的。到他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以极“左”伪装出现时,欺骗性就更大。可见反革命分子是越来越狡猾的。把陈伯达在七○年宣扬的“天才论”和他在三十年代宣扬的“国防哲学”相对照,就可以看出,不论是右的表现也好,极“左”的表现也好,他在认识论上一脉相承的东西是先验论。基于上述情况,发表这两篇七年前的旧作,也许还不是没有意义吧。  相似文献   

10.
如果人们翻阅一下“四害”横行时“四人帮”操纵的一些报刊以及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批示,一定会发现,出现最多的词句之一就是“斗争”。什么大学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斗走资派的专业”、什么“斗争就是政策”、什么“宁愿两年不搞生产,也不能一时不搞阶级斗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强调斗争并没有什么错。马克思主义最重视斗争。但是“斗争”这个词,就字面看,是没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它,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问题在于,究竟为什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报纸、杂志中“偶像”成了高频词,有些杂志还开辟了“我心中的偶像”之类的专栏。那么,被奉为偶像的,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看到的文章中,既有把革命家称作偶像的,也有把牛顿、齐白石和影视歌星当作偶像的。总之,在这样的文章里,“偶像”与崇拜的人物几乎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到底什么是“博士后”?回想起来,我参加博士后导师组的工作已经好些年了,自己带博士后也有好几届,几乎每逢博士后开题,尤其是出站答辩,都免不了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博士后都是外来的博士,而且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情况往往就显得过于参差  相似文献   

14.
异化它的一般的哲学含义是指主体(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最先从哲学上详尽阐述异化问题的是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表示绝对精神在自我运动中向着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概念(逻辑学)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就是纯粹概念的“异化”或“外在化”,意即纯粹概念转为与自己不同的反对方面去了。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说明人是怎样创造上帝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国粹”,或曰“男人的辫子与女人的小脚”,这简直是骂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入论证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提出。在对实践和实践哲学的研究中,确实存在一种如同李鹏程先生在《到底什么是“实践”?》(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一文中所说的倾向,即把实践和理论相对待、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相对待,似乎实践就是一种行动,实践哲学就是关于行动的学说,甚至是“无思想的实践”学说。然而,李先生虽然指出了主张“无思想的实践”是一种“把实践强调得过了头”、“把所谓的‘实践’强调到绝对的观点”的不良倾向,但是…  相似文献   

17.
西方诠释学是一个统称,它己分化为旨趣不同的诸诠释学流派,因而也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我们所看到的是各种"主义"——如存在论的、唯物主义的、解构主义的、现象学的、神学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诠释学。就思维进路而言,在西方诠释学中可以划分成本体论的与方法论的诠释学。它们的诠释理念每每大异其趣,不可一概而论。若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从诠释学的观点看",答案有三:立足于方法论诠释学,"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意指必须客观地理解被诠释对象的原义或原意;自本体论诠释学视之,乃是对存在于意识之中的那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的重新辨认与反思;从神学诠释学的角度来说,《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诠释《圣经》的本身意味着宣示某种不可违背的真理。近年来有学者倡言建构中国诠释学,若能成功,"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又将增添一种乃至多种视角。  相似文献   

18.
宪法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国家与国家根本法的伴随关系到根本法与一般法律的母法子法关系 ,从宪法的起源论及宪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从宪法的词语意义阐释宪法古今意义的连续性等角度 ,运用历史分析、语义分析、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 ,揭示了当前宪法概念的根本缺陷 ,进而提出宪法概念需要重新界定。文中将宪法概念表述为 :宪法是调整法权关系 ,规范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的根本法。通常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 ,以及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等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演变和现状。自其产生以来,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一种矛盾的运动。一方面,它本是经济学的全部,但在演变中却成了经济学的“艺术”部分,即关于经济政策的部分;另一方面,它又从一个学科进入了其他学科。影响最大的新政治经济学是关于政治的经济学。目前,政治经济学已不再是经济学的同义语,不再适合用作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名称。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辩证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辩证法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也是较有争议的问题。辩证法问题的深入探讨 ,对哲学理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刊发的这组文章分别从辩证法的涵义、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观点及现时辩证法的研究任务等方面作以研讨 ,希望这组笔谈能够有助于辩证法问题的研究 ,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再次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