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昊 《劳动世界》2011,(20):32-35
本文旨在对二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采用学者高清辉( 2008)使用的“救助力度系数”和“生活救助系数”,分析评价我国当前“低保”制度的保障程度,针对现行“低保”制度标准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通过对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概念的解释、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将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改善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生存现状的建议.从而,改变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窄、救助标准低、公平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游走于"低保"边缘线上的城镇弱势群体已越来越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我们在做好现有城镇"低保"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另一部分同样处于"弱势"的群体。本文主要在国外相关政策经验的基础上,从救助理念方面浅谈对我国城镇"低保"边缘群体保障政策的一些启示:国家仍应适当加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大棒政策"与"胡萝卜政策"的权衡,受助人不能规避其应有的责任,政府的适当"卸任"要靠社会力量的支撑,注重发挥传统文化习俗等可利用的独特优势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武侯区推出两项医保新政,一是对低保对象和困难家庭的重度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二是实现门诊特殊疾病业务在区属公立医疗机构"一站式"办结,为解决弱势群体和普通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过去,武侯区的低保人员和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住院医疗救助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农村低保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自2007年在我国全面推行至今,所取得的济贫效果已被世界所认可。但据笔者的观察和调研,我国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对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本文在提炼对农村低保群体、非低保群体和低保工作者群体三个农村低保相关群体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析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相关决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运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原有制度的矛盾开始凸显,效率降低,本文试图从古代的救助制度入手,引入公众检举法,以提高低保制度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张禄 《劳动世界》2011,(6):11-13
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普及,中国农村在反贫困领域已进入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两轮驱动"的历史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作出重新定位,以进一步发挥两项制度的良效影响机制,进而更好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笔者由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在辽宁省的实施现状出发,分别从程序、政策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尽管《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从法规层面明确规定了城市低保制度与就业救助制度衔接配合的理念与部分做法,但是,制度衔接的效果不佳。本文在借助政策群的理论视角的基础上,按照"判断—分析—优化/总结"的分析路径,明确了社会救助政策群的存在以及两项制度衔接的耦合性;通过分析社会救助政策群的内部框架以及两项制度的制度边界,厘清了衔接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进而从央地关系、部门关系、制度关系以及制度边界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位于"差序格局"中的人们是一种强关系,社会资本资源中含有信息和人情的现象无处不在。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言,以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因此"低保"作为一种福利就成了稀缺资源,农民获得"低保"的途径一是靠弱关系走规范的程序,二是靠强关系通过人情获得。利用强关系获得制度性福利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效率和进程。因此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推行弱关系在"低保"审批和发放过程中的作用,防止利用强关系获得"低保",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已经成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促进改革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凸显出一个问题:大量城市低保人员就业仍然十分困难。而且,也有部分群体在享受低保救助之后不愿意主动再就业,福利依赖意识严重。这不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还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本论文通过对城市低保人员促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城市低保人员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和逐步推进,辽宁省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城镇"低保"人口稳定在14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城市贫困人员的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生活危机,缩小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辽宁省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很艰巨,还有许多人没有纳入"低保"制度,并且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承担着保障底线公平的重要责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从探究"低保"制度公共性内涵开始,认为"低保"制度遇到的困境实质是其公共性的流失,表现为:资金统筹中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并存;"低保"水平偏低,覆盖面小导致公共性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低保"制度的公共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侵蚀"低保"制度的公共性。通过分析公共性流失的各种表现,希望能为"低保"制度走出困境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夏聪明 《劳动世界》2017,(15):11-12
本文通过对太和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研究,理清了农村低保的对象和范围,确定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实施了农村低保资金筹集与动态管理,对推动农村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对太和县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现状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村低保配套法律不够完善、政府部门低保工作职责不明、低保政策宣传缺失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并根据上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落实低保的法律保障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进一步加大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等措施,以促进太和县低保制度的健康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城镇“体制内”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但在“体制外”,城乡仍有约5000万人的困难群体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因此,建议城镇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残  相似文献   

1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在我国二元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存在明显的城乡不均等现象,低保城乡一体化是低保均等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城市和农村低保在制度的探索与建立、低保范围及标准的确定、低保补差及人均收入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别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的低保制度存在机会不均等、过程不均等和结果不均等,提出我国低保一体化必然要经历城乡分治、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要闻     
正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企业退休人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冬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企业退休人员安度晚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要把保障冬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结合起来,整合各类分散、"碎片化"的补助救助措施和资金,完善低保、抚恤等政策,适当提高补助水平,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使帮困救助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机制化,把资金更好用于济困、救急、解难,让特困人员和因重灾、大病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民医保"进程的推进,国家已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这对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演变进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归纳,其次又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基础、商业医疗保险和慈善募捐为补充,构建新型的多层次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低保"制度研究的重视,使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也不断的暴露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瞄准偏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农村"低保"存在瞄准问题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我国农村"低保"瞄准问题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析,以期利于下一步农村"低保"制度乃至统筹城乡的全国"低保"制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低保及低保边缘困难家庭中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因特殊疾病或家庭拖累导致就业困难,生活陷入困境。尽管这些"双困"人员在失业人群中仅占1%~2%,却是最需要得到就业帮扶的特殊群体。成都高新区本着"充分就业,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将今年确定为"就业特别援助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丹麦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减少越来越高的福利支出,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被救助者重返劳动力市场的动机和能力,都对救助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以积极的救助手段代替传统的消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也应不断改进,对丹麦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进而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