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试论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女性家庭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哭嫁习俗历史悠久,哭嫁歌是土家族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文化的奇葩。土家族哭嫁歌内涵丰富,形象地展现了土家族女性的家庭观念。财产意识主要体现在娘家财产处置及夫家财产创造,家庭人际关系主要通过老慈少孝、夫妻和睦及平辈团结等来表现,婚姻态度则主要体现在婚姻的自然与怨怒等方面。研究土家族哭嫁歌的家庭观念在构建土家族和谐家庭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欣 《重庆社会科学》2006,(10):120-122
我国许多民族中的婚俗中都流行“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隆重、最典型、影响最大。“哭嫁歌”哭”的缘由,一是对婚姻不美满,悲愤流露,新娘哀叹自己命运之凄惨;二是亲情难舍,自然流露,对父母的依恋、对亲朋好友的依恋、对乡土的依恋自然涌现,有离别之痛;三是习俗约束,处于无奈,作为一种传统的“摆设”,是仪式的需要,也是祈祷祥瑞的象征,所以不哭不行。探析女性在喜庆仪式上的“哭”对于研究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哭嫁是彝族婚俗中一道绚丽的风景,是彝族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她表达了彝家女儿对“父权制”社会下女儿无自主婚姻,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是对男权社会的鞭笞和控诉.宣威彝族自改土归流汉多彝少的状况下开始漫长的彝儒对话,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哭嫁传统,随着儒学观念的深入,宣威彝族的哭嫁在内容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通过对家访所获得的有关婚姻与家庭的典型材料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特殊环境中的达里雅布依人的表兄弟姐妹婚姻与财产继嗣、家庭与离婚、亲属关系与亲属称谓、近亲结婚与人口素质等社会风俗方面的特点与变迁.  相似文献   

6.
婚姻作为组成、维系家庭的纽带,在家庭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离婚夫妻数以及离婚率飞速增长,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是:婚姻的经济基础改变,两性依赖度的减弱;企业制度对婚姻的破坏性作用;传统文化淡出,婚姻功能急剧弱化;婚姻理性让位给情感和生理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宋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于入赘婚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入赘婚逐渐盛行于宋代社会各个阶层.虽然当时入赘婚仍然受到歧视,赘婿在家庭中的处境也不稳定,但在财产继承权方面已经有法可依了,赘婿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荣娥  吴俊映 《理论界》2009,(5):169-171
婚姻礼仪是缔结婚姻关系,组建家庭的重要环节,更是农民生活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仪式行为,它凝聚着深远的文化价值理念,也是乡民生活意义体系的体现.在乡村社会正逐步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礼仪也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婚姻礼仪在社会变迁中因不合乎时代发展而出现仪式意蕴流失与社会功能弱化,村庄文化主导下村民们的社会性选择使得婚姻礼仪由传统走向变异.  相似文献   

9.
藏族婚姻习惯法是指形成于民主改革前的调整藏人婚嫁关系、解决藏人家庭纠纷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约束性规范.时至今日这些古制俗规依然在维护藏区婚嫁有序与家庭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藏族传统宗教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高原地理环境的实际制约、传统婚育观念的持续影响和国家干预缺位的现实催化.  相似文献   

10.
夫妻财产关系虽然是夫妻人身关系的派生物,但也是社会微观的最基层的财产关系和家庭职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其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围绕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夫妻法定财产制度、夫妻约定财产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修订后的婚姻法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提出要加强立法保护及完善,以维护婚姻的巩固和家庭的和睦。  相似文献   

11.
婚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中尤其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为重,中西方各自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构筑了不同的婚姻文化。在现实语境下,涉外婚姻必然面临不同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在此通过对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产生之源流的追溯,分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由此引起的碰撞与交流,阐述了婚姻观念比婚礼习俗对涉外婚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夫妻财产关系是婚姻关系的重要内容,夫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财产关系的一项法律制度,内容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归属、使用、收益、处分、债务的清偿,共用生活费用的负担以及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等。夫妻财产制虽然不能说是婚姻的目的和基础,却突出地反映着夫妻家庭地位是否平等这一原则问题,也是我们判断一种婚姻家庭制度腐朽与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赵刘洋 《天府新论》2017,(3):93-105
中国的婚姻法和离婚法律实践不同于西方既有理论的描述,其一方面遵循“个人主义”逻辑: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权利,确认个人婚前财产的合法性,尊重夫妻双方的离婚及财产分割意愿,举证责任亦由当事人承担;另一方面, 也遵循“家庭主义”逻辑:法律判决考虑保护弱者、照顾子女、赡养老人,调解仍然被广泛使用,是否在婚姻存续期内购买房屋仍是判定夫妻共同财产的因素之一,并且,离婚诉讼当事人在家庭正义观念方面具有一致性。从离婚法律实践来看,中国的家庭伦理在变化中仍然延续。  相似文献   

14.
杨甫旺 《学术探索》2007,(5):113-116
50多年来,永仁县谢腊村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传统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多元化婚姻模式的传承,为现代谢腊彝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础,"养儿防老"观念日趋淡薄。谢腊彝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直系扩大家庭为主,婚姻礼俗中的当事人、父母、媒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家庭关系呈民主化趋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吸纳了现代文化,它对谢腊彝族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婚姻家庭关系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寻求的是一种收益,当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且符合经济效用最大化的规律。婚姻是社会所认可的男女为了更大收益的结合。婚姻市场是让所有参与者设算自身与他人“价格”,让参与者选取各自婚姻对象的场所。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它保护家庭成员对抗不确定性,抵御外在风险。家庭关系中的财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成员的财产保护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婚姻家庭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候从电视上收看到关于"婚前该不该进行财产公证"的讨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讨论中否定性意见似乎更得人心,更能引起讨论者情感的共鸣.理由是,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意味着从婚姻一开始就对夫妻感情持有怀疑态度,有损于对爱情的信心和忠诚;婚前财产公证是西方人的东西,西方人的个人财产观念重于感情观念,所以才有婚前财产公证的举动和法律,我们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和个人感情,不应有此一举.一言以蔽之,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婚前进行财产公证"之举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于这种观点,我不禁生出一些遐想来.  相似文献   

17.
郑敏 《中州学刊》2001,(4):130-133
美与爱及女性的悲惨遭遇,是历代咏女诗歌的重要主题.女性美变化的总体趋向是由健变娇,逐渐形成了以阴柔为主的审美传统.历代咏女诗歌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少数为女性作品,亦基本反映着男性文化本位观念.咏女作品在题材上于爱情、婚姻、离别、相思、愁怨等若干方面特为密集.在人物描写方面,则呈现出由偏于表象到偏于内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1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是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活动方形成用价值观念、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转变早婚早育、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旧的生育观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计划生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好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工作,必将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进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家庭内部资源配置研究的重点多强调家庭资源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配,这种研究方向的已有文献大多从家庭成员市场活动受益导向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姚洋及高梦滔提出的家庭内部医疗资源配置与家庭成员性别差异方面的课题,将生命周期作为变量引入家庭医疗资源分配的决策过程.但是以上研究均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缺少对个案的深入分析;多考虑家庭成员的市场经济价值,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农村社区中的家族文化在家庭成员获取医疗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生命历程的社会文化意义为框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本位及生育观念,分析这种分配方式的"道德次序"原因,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桂宇 《学术探索》2014,(5):36-41
历史上的傈僳族女性,曾经是随夫同上战场的女英雄,是氏族械斗中的调停者,在生产生活中也承担着家庭食物供给的重要角色,但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仍被作为家族的财产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从父家转移至夫家,其婚姻自主性和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并未得到社会相应的认同。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婚姻市场发生了改变,女性在变迁中以主动顺应之态,积极利用自身在婚姻关系中"稀缺资源"的优势,获得了婚姻和个人发展的自主权。傈僳族女性的这一转变对整个族群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