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活跃着三个作家群体:顽强坚守文学精神的50、60后作家群、执著于都市青春物语的70后作家群以及喧嚣地游走在文学边缘的80后作家群,他们在新世纪大众文化生态环境中各自的文学选择以及呈现出的风貌,使新世纪文坛尽显声色.但需要指出的是,新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亟待补充与提高,作家们更需保持清醒独立并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这才是新世纪文学繁荣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保持了九十年代的激增趋势,影响力更趋广泛和深入,俨然成为时代的第一文体.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篇小说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姻缘关系,二者相生相伴;二是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国家文学奖项的诱导,长篇小说是政府方面构造精神食粮的需要;三是时代生活和作家的渴望表现,复杂的时代生活呼唤一种能够表现它的文学形式,作家企图通过长篇小说证明自己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3.
在对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抽样分析中,着力考察的是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底层写作等三方面内容.网络文学涉及一个文学媒介化的问题.文学媒介化的结果是:文学生产发生了从符号纵聚合轴上的批评性操作向横组合轴上的粘连操作的位移;青春文学是文学市场化的产物,其文学生产与消费特征可概括为作家偶像化与读者粉丝化;底层写作因借用左翼文学的思想资源与叙事资源,本身已存在着介入性有余、文学性不足等艺术缺陷,而它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具有新左色彩的批评家与媒体推动的结果,其文学生产亦具有一些可疑之点.总之,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它们联手推动着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文学"八大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长篇小说视角的复归与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作家对视角的运用趋向诚实与合理,体现出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文体观,主要表现为视角的全知化和综合化.一方面,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中普遍运用传统或变形的全知视角,另一方面致力于多样视角的创化,总体上出现多种视角互相交织、包孕和叠合的综合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小说文体形态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民国文学”较之中国现代文学或者其他文学史概念,主要体现为新的学术视野的拓展,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现代文学”以及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问题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在民国文学视野中,文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文学特质的不可绕过的问题.而各种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文体学,既是民国文体的理论提升,也是文学观念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民国文学视野中的文体与文体学打破了传统的“新文体”、“旧文学”坚壁,构建了一个包括新文体、传统的古典文体和通俗性的流行文体在内的完整的、体系性的文学文体谱系.古典文体的流芳余韵,新文体的实验性、现代性,都市流行文体的世俗性、时尚性,不同的作家群体和读者群体各得其所.当然,所谓民国文学中的古典文体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开始与新文学进行融合,新文学也积极吸收古典文学的艺术精神,以合适的文体表现时代的新思想,或者说为新思想寻找到了恰当的文体.正是这样,人们看到了内涵丰富的文学历史,看到了民国文学的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7.
审美性与学理性交合:沈从文的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名诚 《云梦学刊》2001,22(3):62-65
批评文体是一个批评家的个性显现,沈从文以其作家批评家的优势,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美文式批评文体,他的这种批评文体将文学的审美性和批评的学理性交合于一体.形成沈从文美文式批评文体的根本原因是他以人为本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8.
文学传统是经由诸多作家不断开掘的文学主题,而文学资源的影响也成为当代作家无法轻易摆脱的内在规定.在作为当代长篇小说重要文学资源的"史传传统"那里,这种影响呈现出不同层面的形态,既有无法预料的庞杂,也有可以认真梳理的潜在关联,它们不仅是文学创作精神的凝固,也是叙事要素、美学经验的彰显与延续,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语境中,作为当代长篇小说文学资源的"史传精神"对当代长篇小说文体构成了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铭 《北方论丛》2005,(1):22-28
赋文体有固定特点,应该区分赋体和受赋体影响的文体,以及影响过赋体的文体.荀子、宋玉赋特点代表了赋体文学和<诗经>传统的联系,赋体文学受骚体影响,是在汉代以赋体命名骚体诗歌以后.汉赋繁荣是汉代皇帝儒雅精神及汉赋作家自觉继承和发扬<诗经>讽谏传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6,(6):211-217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即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文体学研究,沿着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的三条路径并驾齐驱,分别在各体文学的囿别区分、文体批评与批评文体以及文学与非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分析等领域各擅胜场,由此而形成的"三水分流"为文体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预留了空间和前景.因而,须在滥觞处追溯文体学的理论谱系,在根柢上建构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以突破既有格局,将文体学研究由局部引入整体,由表层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柳青的《创业史》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新世纪以来,关于柳青的赞誉又不绝于耳,那么柳青及其《创业史》的精神资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深挚的恋土情结、奋发精神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种内在的精神遗传已经贯穿于以后的陕西作家群中.  相似文献   

14.
文体既是文学现象也是语言现象;文体研究是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研究.人们通常使用的“笔法”、“笔调”和“笔力”这三个词,是构成文体的基本要素;这三个概念的涵义是值得探讨的. 所谓“笔法”,本来是书法术语中指书写者在运用笔毫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的方法;借用到文体研究中来,无非就是指作家在构造其独特的文体的过程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润色等方面所采取的富有个性的方法.用《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文学风格”的释文来说,就是“指为增强表现力而对语言成分所作的选择和组织,包括对语音、词汇、比喻、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导致了独特的文学风尚的形成,这种文学风尚既体现在作家的审美选择、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美学倾向方面,同时也具体地体现在文学的文体形式甚至表达方式上。30年代文学有着特殊的文学文体形式和文学表达方式的特点,而这些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得以盛行又有其深广的政治文化语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永嘉文体"是指在南宋陈傅良、徐谊、蔡幼学、叶适等温州籍进士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文体,它实际上是北宋古文运动在南宋的重续.内容上,永嘉文体以经史结合为基础,偏重于阐明经制之学,喜论历朝成败得失之由.风格上,行文气势壮阔,议论辨洽宏博.文学精神上,积极入世,文章为时而发,由历史、经术而指向时事,经世致用之意很强烈.永嘉文体的实践者们有鲜明的写作指导思想,强调和讲究写作技法.其兴起之因有三:绍兴时的科举改革,客观上为韩柳欧苏等人一脉相承的文统和伊洛学说的结合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一个政治上的温州群体已经形成;吕祖谦等人对此文体的高度肯定和扶持.永嘉文派是受永嘉文体影响而形成的散文流派,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1165~1195,乾道、淳熙、绍熙年间),主要以温州士子为主体,代表性作家是陈傅良;中期(1195~1224,光宗、宁宗朝),代表性作家是叶适,作者群体扩大到两浙地区;理宗朝以后即永嘉文派晚期(1224至宋末).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科举应试的异化、永嘉文体最擅长表达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等,是永嘉文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CSSCI的关键词调查分析显示:2005-2006年间,专人研究、文类文体、文学史论和文学理论是此间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红楼梦>等古代经典作品被广泛关注.鲁迅等现代作家研究引人注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引领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追逐新潮和时尚是其显著特点.其中,与政治相关的选题备受青睐.网络文学、民间文学、生态文学等非主流领域受到重视,文体研究呈现更加多元的趋向.文学理论除了延续其"大而化之"的传统外,文学叙事、文学语言、文学性和互文性等形式研究的兴盛展现了这一领域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体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实现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文体价值及翻译原则,指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已初步具备地域视角;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标志着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步繁盛与多元.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家籍贯分布与迁徙研究、区域文学及其差异研究、特定地域作家及文人群体研究、文学风貌、题材及文体的地域研究等层面展开系统论述.国外的地域文学研究在考辨基础上重视文学集团及意象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叶祝弟 《社会科学》2012,(10):183-192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高校,担任教职,选择"学院化生存"的方式。作家"学院化生存"既是新世纪之交文学场的裂变和学术场的膨胀的结果,也体现了一批有良知的人文知识分子试图拯救颓败的文学生态、拯救人文教育的努力。但是,进入高校的作家似乎并没有改变高度体制化的高校坚硬的现实,相反有被高校同化的危险。作家选择学院化生存至少面临三重困境和难题:第一重困境是如何解决好文学的"下生活"与"上生活"的问题;第二重困境是如何解决好知识生产逻辑和文学创作逻辑自洽的问题;第三重困境是如何解决好学院政治对文学自主性的伤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