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一个逆转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明初的海禁政策。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作为当时国家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充当着对外交往的主要媒介。然而官方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并不能满足民间对贸易的需求,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私人贸易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2.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3.
元代设有会同馆作为专门接待入京朝贡的周边四夷使节的客馆 ,它的设立对发展元与周边四夷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同馆也是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建制的组成部分 ,在制度方面 ,承前而启后 ,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代会同馆是明朝政府设立于京师的中央客馆。北京会同馆设立提督会同馆主事、大使副使、通事、医生及杂役等人员。对会同馆中诸多管理人员的设立、调整变化及其职掌作全面考察,是明代对外关系史和边疆民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试论唐代海外贸易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海外贸易的管理 ,主要包括唐政府对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的管理。朝贡贸易作为唐政府与海外诸国沟通政治关系的辅助手段 ,由唐政府一手操办 ,有其特殊意义。市舶贸易作为以经商牟利为目的的通常的海外贸易 ,也由唐政府进行严格管理 ,并经历了管理体制和管理内容上的前后变革过程。总起来看 ,唐代海外贸易主要由唐政府所经营管理 ,商品贸易受政治权力操控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代,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唯我独尊自恃博大.明初禁海政策的推行,使明代的朝贡贸易体制达到了顶峰.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朝贡贸易体制最终走向衰落.儒家观念上的影响和辐射是朝贡贸易体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之前汉唐的发展成熟,到明清时代的鼎盛瓦解,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这点不难理解儒家文化对历朝历代的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影响.正是在儒家思想的辐射影响下,“称藩纳贡”求得保护的朝贡贸易体系得以建构起来.之后一系列的演变,无不是在明朝的朝贡贸易体制下小范围的兴风作浪.  相似文献   

7.
朝鲜使臣出使明朝,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即从事贸易活动。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贸易是朝鲜使臣赴明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辽东临近朝鲜,又是朝鲜使臣陆路朝贡的必经之路,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贸易异常活跃。朝鲜使臣与明代辽东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由贸易和征索贸易。  相似文献   

8.
自永乐二年至嘉靖二十六年(日本应永十一年至天文十六年,公元1404—1547年),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勘合贸易”。所谓勘合贸易就是让海外各国持明朝政府发给的勘合符为凭证(以区分走私船、海盗船与官方贸易船)来华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进行的定期合法的海上贸易。近年来史学家对明代中日勘合贸易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探讨,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史学界却很少探讨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与两国外交关系的联系。笔者认为,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建立决非偶然发生的历史现象,它与洪武永乐初年中日两国外交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略陈陋见于下。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特色主要有:一、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二、明清时期占绝对优势的海外贸易受西方排挤,但仍有物美价廉的竞争实力;三、明清时期,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以禁为主,实际的海外贸易不乏出现高潮;四、明清时期把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10.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贸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的“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的检查与限制。  相似文献   

11.
明嘉靖年间日僧策彦周良两次渡海入明朝贡的经历,证见了明朝廷对日勘合贸易的某些政策,以及浙东沿海倭患和海禁情状。对此,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舟山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环境状况之一二。  相似文献   

12.
明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是复杂而又多变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简单地以重农押商来概括明代工商业政策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解释其问政策变化的情况,更无法说明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文章试图通过从制度、制度环境和明中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入手,对明王朝的重农押商政策和举措进行分析,以探究其政策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突发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明政府终止宋元以来鼓励航海贸易政策的原因,进而阐明在不同时期海禁政策体系的强化过程,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 (1636-1894)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与明代及后金时期相比较而言,清代中朝互市前期的边境贸易具有持续稳定,管理有序;鲜明的宗藩特色;交易品种相对固定等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朝迫于形势调整了边境互市贸易政策。与中朝互市前期边境贸易相比照,互市后期边境贸易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通商贸易中政治因素逐渐淡化、通商要素更自由化、交易形式和制度的规范化及清政府对互市贸易管理的专门化。这些意味着中朝间的通商关系开始向近代国际贸易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15.
澳门兴起从葡人贿赂海道副使汪柏始,由于澳门港地理环境变化、葡国国力兴衰、明清政府海禁政策的调整,使澳门在中西贸易中地位从一个国际大商埠沦为一个以赌博为主的"梳打埠".澳门兴起开辟了中西交通史的新纪年,对世界贸易经济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澳门贸易地位的大起大落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朝使臣的走私贸易对朝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17.
自秦汉以来,中日就相互之间就有了各种往来。从历史发展上看,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的中日交流则主要是在经济贸易方面,且主要体现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且主要以日本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勘合贸易形式进行。这种朝贡贸易虽然促进了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但日本获益更大,明廷虽然通过这种贸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南沿海的侵乱威胁,满足了“天朝上国”的虚荣心理,但不计经济效益的赏赐却加重了国力负担,激发了国内矛盾。  相似文献   

18.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大体上调整了永乐时期的对外政策,从安南撤军,与朝鲜和东南亚等国保持友好关系,密切了同日本的经济往来,并派郑和第七次远航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北非一些国家的交往,使中国保持了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与日本、中国海盗勾结,盘踞双屿港进行海上走私贸易长达20余年。文章通过对双屿港海上私人贸易兴衰的论述,就明中叶浙东沿海“倭寇”的组成,以及海上走私贸易对明海外政策的影响,作了简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快速发展并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这一变化是由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商道成型、商业交往增多、陆路交通受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