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了会谈,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经过四十三天的斗争,终于签定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日期在同年十月十日,所以又称“双十”协定。可是签字墨迹未干,协定即被国民党一手撕毁。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主席来渝谈判呢?其谈判的方针又是什么呢?他们又是怎样破坏双方同意的协议呢?  相似文献   

2.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国共谈判过程中,尤其是1946年初的旧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挫败了蒋介石企图通过政治谈判软化中国共产党的阴谋,取得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其功绩尤见巨大。抗战的胜利,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但在战后,美帝国主义妄图取代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因而推行“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统治集团则垄断了对日本侵略者受降的权利,疯狂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这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便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战后的中国人民是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然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早已打定主意消灭中国共产党,并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只是慑于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和国内、国际舆论的反对,一时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当日本侵略者的军队进攻天津时,驻防在天津南马厂的国民党二十九军的爱国将士进行了抵抗。蒋介石卖国求荣,实行不抵抗政策,强令二十九军撤离华北。因而助长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本侵略者轻而易举地攻占了津浦铁路及沿线城镇,国民党地方军阀势力和政府官员望风而逃。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  相似文献   

4.
1942年8月,蒋介石约见周恩来,提出想在西安约毛泽东一晤。经中共中央商议,决定由林彪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0月13日和12月14日,林彪同周恩来两次会见蒋介石,向蒋介石提出国共两党关系的四条意见。与此同时,国民党派郑延卓出访延安,会晤毛泽东。毛泽东认为中国应实行七分资本主义三分封建主义的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5.
从黄埔建军到共同建国,从言到行,他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邓颖超:《<张治中回忆录>序》)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省巢县洪家疃人。他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之列,是一位周身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跟随蒋介石二十五年,与蒋有血肉难分的纽带关系,是蒋介石的重要心腹之一,曾为国民党右派出过力。另一方面,他又一贯主张联俄、联共,始终坚持致力于国共合作,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  相似文献   

6.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开始了中国各族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全面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务。然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本文试就湘西土家、苗、自、回、汉等族人民参加的这场民族斗争作一粗浅论述。 1 湘西各族人民在后方的反蒋抗日民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被迫迁  相似文献   

7.
马歇尔调停就全国而言,前期一般是公正的,后期则是援蒋内战;就东北而言,马歇尔一开始就站在偏袒国民党的立场上,竭力帮助蒋介石确立在东北的优势地位.由马歇尔一手拟定的一月停战令,使蒋介石获得了向东北运兵的合法依据,也是导致东北大战的主要根源;当东北大战一触即发之时,马歇尔断然离华返美,任蒋介石在东北大战,致使三月停战协议变成一纸空文;在六月谈判中,他一味压迫中共让步,单方面满足蒋介石的要求.至于六月停战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共产党而不利于国民党的效果,则是马歇尔当时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8.
郜合启 《社区》2009,(35):44-46
抗战初期.国民党南京政府内部屡现怪事。先是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部署的对日作战策略被泄露,导致日本军舰逃脱;接着,力主抗战的冯玉祥和张治中受到敌机轰炸,险遭不测:再接着,白崇僖、宋美龄甚至蒋介石本人的行踪都被日本人获悉,接连遭到轰炸。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党总裁制确立的必然性,一是蒋介石不断膨胀的权欲与国民党封建独裁统治需要的"天然"结合;二是国民党当时强化其组织,消除内部组织松懈、纪律废弛等弊端的现实要求;三是国民党加强和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其总裁制确立的现实可能性,一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给它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蒋介石已具备了充任国民党总裁的主观条件;三是全国人民及各种政治力量"拥蒋抗日"为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国内氛围.  相似文献   

10.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蒋介石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剧的侵略,始终采取不抵抗主义。究其原因,论者多从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认为:每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其阶级属性必然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于他的世界观之中;而其所制定、推行的政策又必然源出和受制于他的世界观。只有深刻地剖析了“七七事变”前蒋介石世界观中所存在着的严重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方能说明为什么蒋介石政府长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对此,史学界同仁们却鲜有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2.
1928年,国民党按照"以党治国"的原则,建立了五院制政府。1930年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胡汉民围绕制定约法、国民党政权实行合议制还是实行独裁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独裁还是"以党治国"的问题,斗争虽以蒋介石获胜而告结束,但却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再次大分裂。  相似文献   

13.
二三十年代,蒋介石总的战略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由他本人实行独裁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共和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联美、抑日、反苏的战略;在对内方面,则将“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策。他最早提出的“安内”,是针对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反蒋派,其后才把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但也没有放弃讨伐国民党内的反蒋派。1997年2月,台湾开放蒋介石档案即《大溪档案》,它为研究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军事政治战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庐山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37年 2月开始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谈判代表团 ,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四地 ,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五次谈判 ,历时达七个月之久。其中 ,在庐山同蒋介石进行了两次非同寻常的谈判。关于五次谈判的情况 ,中共党史文献和有关文史资料均有记载。但对庐山谈判的详情 ,特别是庐山两次谈判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介绍得不够翔实 ,有些资料就某一事件或情节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笔者在庐山工作多年 ,对这段历史颇感兴趣 ,先后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直接参与了庐山周恩来陈列室…  相似文献   

15.
1933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我国东北全境,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孙永勤领导热河省兴隆县(今属河北)黄花川农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长城內外,同日伪军作战二百佘次,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沉重  相似文献   

16.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当时执政党国民党内和平民主势力与国内外反战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蒋介石在政协期间的言行与国民党代表的妥协、让步,是会议通过五项决议的重要原因,正因此,国民党蒋介石受到各方面的一致称赞。国民党顽固派撕毁政协决议,破坏民主工程,恢复独裁、专制,则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在政治失信于民,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综观苏联政府在抗战前期积极援华实际过程 ,其积极援华的原因有五 :一是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战争总形势 ;二是远东形势日趋严重 ;三是苏联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四是以援华为先决条件 ,防止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增长 ;五是以援华抗战为苏日谈判的重要条件 ,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北进”计划。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原有的以党治国和五院制政府的训政体制上,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领袖,以国防最高委员会为决策和执行机关的党政军一体化战时体制。同时还设立了各级民意机关。这一战时政治体制,具有集权与民主二重性。但其主流和发展趋向是不断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由此,也使国民党政权走向腐败的深渊。  相似文献   

19.
江湖义气观念浓厚是蒋介石区别于同代其他政治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反映出蒋介石封建主义的传统价值观 ,又体现了蒋介石作为现代政治家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一切完全是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特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它无论对蒋介石个人还是对国民党及其政府 ,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前后,蒋介石一再以军令统一为借口要实现“军队国家化”,要中共交出军队,企图把人民军队变成国民党的党军.对此原则性问题,我党针锋相对,坚决斗争,始终坚持军队国家化必须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必须由一个统一的民主国家来整编全国军队,决不能把人民军队交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政府.本文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围绕“军队国家化”问题与国民党斗争的历史意义,指明了我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论述与今日西方鼓吹的“军队国家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