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聊斋志异》研究中,对存在其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或为贤者讳,避而不谈;或认为瑜中微暇,不值一谈;至多在涉及作者思想局限时,顺带提一下。其实,含有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不但数量很多,而且贯穿作者写作成书的始终。这是研究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思想,不应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更不是有些文章“有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作品”一句话所能够概括的,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蒲松龄趋向或者说相信因果报应思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推其思想本源,当然首先是佛教思…  相似文献   

2.
在《论朱光潜前期文艺思想的科学性》中,刘宏彬认为:朱光潜先生五十年代写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悲剧色彩的自我歪曲。他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他的文艺观不是“反现实主义”,而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与深化;不是反“人民”,而是尊重读者,尊重人民;他的前期文艺论著充满了辩证法。总之,不是“反动的”,而是科学的,是一座有待于进一步开掘的矿山。  相似文献   

3.
一、“哲学操作”的含义这不是一个好题目,但对于赵汀阳先生的《哲学操作》一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而言,它还是十分贴切的.《哲学操作》一文想说些什么呢?它试图表明:哲学不是让人去“说”、去“想”、去“看”,而是让人去“做”;哲学不是教人去如何“说”、如何“想”、如何“看”.而是教人如何“做”;哲学不是使人去“说”什么、去“想”什么、去“看”什么,而是使人去“做”什么.简言之,哲学就是做事.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理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第二期载我的《〈聊斋志异〉的〈猪嘴道人〉等篇不是蒲松龄所作》。文中提出,“三会本”《聊斋志异》附录的《猪嘴道人》、《波斯人》等篇不是蒲松龄的作品,而是清代以前的作品。去年,国外学者马泰来已著文指出,《波斯人》一篇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的作品,收  相似文献   

5.
关于徐渭《狂鼓史》的写作年代,至今争议不定.徐渭究竟何时写作此剧,关系到对此剧主题动机的解析.分析徐朔方、骆玉明所代表的不同推断,以徐渭的相关诗文作品和《狂鼓史》文本相参证,推断徐渭是在完成塞北之行后,回到绍兴(山阴)创作此剧,徐渭不仅在历史人物祢衡身上找到了深刻的自我认同,而且将祢衡作为他晚年孕育出的少年情怀的象征.在《狂鼓史》中,祢衡不是一个悲剧人物,而是一个超越岁月的意气超迈的“少年徐渭”.  相似文献   

6.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隐”的传统,以“历数”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离骚》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不是屈原,《离骚》是作者应汉武帝之命而作.《离骚》的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其写作关乎武帝时代诸侯王地位日益微弱,朝廷疑忌日深的形势;作者作为“反王之后”的诸侯王忧谗畏讥,希望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虑,这是《离骚》题旨的重要方面.《离骚》之被认为屈原作,大约源于刘安的托名,托名他人,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离骚》的以历为隐,表现了作者“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反对这种主张,为避不测,作者于是既托名屈原又将“历事”隐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拙作《<聊斋志异>》探秘》之续篇。立论基础是:《聊斋》是一部用梦幻主义美学原则写成的文史哲一体的著作。“文”是指藻绘生动,形象诞夸;“史”是指大部分作品的内容具有实录事实的野史性质;“哲”是指这些诞夸的形象和实录的故事,立旨在图解儒释道义理,即“文以载道”或“托事说法”。因此,本文从文史哲一体的角度对《聊斋》进行宏观探讨,并集中讨论它的写作原则——梦幻主义的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8.
<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冠三先生陆续发表了有关王船山的专论五篇:《王船山的历史学说》,《原王船山之“理”》、《王船山的宇宙观》、《王船山的致知论》和《船山学术思想生命年谱》,共约二十三万字.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各篇主旨,特别是许先生关于船山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从总体上比较作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大陆研究者的异同。以交流学术,启迪新思.《原王船山之“理”》一文,以八章近五万字的篇幅,专门剖析船山的“理”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层次。作者认为,船山哲学的中心范畴不是“天”,不是“道”,不  相似文献   

9.
<正>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地位。随着对它研究的深入,很自然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 (一) 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年代问题。这个问题分歧很大。蒲松龄的儿子蒲箬在《祭父文》中写道:“我父……暮年著《聊斋志异》八卷,每卷数万言。”蒲松龄一生活了七十六岁,所谓“暮年”云云,最早也应在六十岁左右。可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却说: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丹 《理论界》2008,(7):110-111
学术界传统说法认为屈原作品中“沅湘”一词指的是沅水和湘水。而作者认为“沅湘”这一地名,不是指沅水和湘水,而是指屈原的被放地江湘会流处一带。屈原正是在这里创作了《怀沙》与《离骚》。  相似文献   

11.
《南诏德化碑》碑文,据有关文献的记载以及后人的研究考释,都说是郑回即郑蛮利所撰,从来不是一个存在着争论的问题。几年前,王叔武同志发表《<南诏德化碑>作者考》一文,考证了该碑碑文的真正作者应为王蛮盛,而不是有关文献记载中所称说的郑回。这篇提出了新义的考证文章的作者(以下简称作者)认为:自元郭松年在其所著《大理行记》中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以来,迄今近七百年间,不少治古金石学的专家,  相似文献   

12.
熊奕  尹立军 《云梦学刊》2005,26(4):92-94
《阿斯彭文稿》中隐藏的性别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对故事叙述者动机的消解,他对阿斯彭文稿的狂热追求下掩盖着他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其次作者也成功地消解了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在叙述者看来,女性的最终价值体现为“物化”的价值。作者对于《阿斯彭文稿》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意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作品中的“隐含作者”隐晦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清初的伟大文学家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到底有没有民族思想?一九八○年九月,在山东淄博市举行的全国蒲松龄学术讨论会上,“有”与“无”两种意见各执一端,相持不下。在研究者中,彻底持否定态度的、影响比较大的是兰翎同志《〈聊斋志异〉的“民族性”在哪里?》(1956年2月5日《光明日报》)一文。该文全面否定了何满子、任访秋等人的观点,并指斥何、任的观点为胡适和胡风派观点。八○年学术会上,有人写了《〈聊斋志异〉中有反清思想吗?》,重申兰翎的观点。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讨论下去,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正确评价问题。为此,草成一文,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5,26(4):34-38
《大招》所招之人应是一位王侯,这位王侯既不是楚怀王,也不是楚襄王,而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招之魂不是亡灵,而是刘安的生魂;《大招》的作者是汉代人;《大招》是本为楚人而又是淮南王刘安所赏识的宾客伍被为劝诫淮南王刘安所作。因《大招》是为招生魂而作,所以才冠以“大”字。  相似文献   

15.
三、郭松年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并非“误说” 从“蛮盛家世汉臣”到“改委清平,用兼耳目,……”这一整段碑文来看,毫无疑问,这是碑文作者蛮盛对其家世的自述。但是,这段碑文所述的家世,并不是王蛮盛的自述其家世,而是蛮盛即蛮利亦即郑回的自述其家世。其所以不是王蛮盛对其家世的自述,我们在上文第一个论题里已逐句逐处提出质疑,并作了应有的考辩;现在,我们对其所以是蛮盛即蛮利亦即郑回的自述其家世,作如下的考释,以证明郭松年在其《大理行记》中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并不是一个“误说”。  相似文献   

16.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夏承焘先生以此作为《满江红》非岳飞作的依据,其实,岳词中的贺兰山并不是指今甘肃、河套之西的贺兰山,而是指贛州附近的文壁山,不是实指,而是典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赣县志》云:“郁孤台在县之西北隅,旧名文壁山,一名贺兰山”;康熙五十九年刻本之《西江志》亦云:“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  相似文献   

17.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18.
读了吴小如同志《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载《语文教学通讯》今年第一期)一文后,获益不浅。但我觉得,该文中的某些观点与分析,似有可商榷之处,特择其要,考析如下,兼请吴小如同志教正。一、《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吴文认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是有它明确的政治目的的”。这个政治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  相似文献   

19.
《人文杂志》1983年第1期《一把珍贵的佩剑》(以下简称佩剑》)一文,根据剑身两边轧有“坚守西安革命胜利八周纪念”和“寿珊同志佩众志成城杨虎城赠”等字样,认为“八周纪念”即“八周年纪念”;因甄寿珊早在1930年被杨虎城枪杀,故断言“‘珊’系‘山’之误”,此剑不是杨虎城赠与甄寿珊,而是赠与赵寿山的。  相似文献   

20.
为精神美照亮的聊斋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芳 《东岳论丛》2002,23(5):90-93
描写女性优美的精神世界进而显示出独特的美 ,是《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重要特质 ,也是小说家蒲松龄对中国小说的重要贡献。宦娘表现了男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爱 ;阿绣既不是“第三者”也不是“双美共一夫”而是美的执着追求者 ;婴宁是生命力的象征和芳草美人的比喻 ;黄英表现出近代文明的气息和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