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咸卦奠定的感应观念是中国美学交感理论的基石。易道的交感理论在李白的诗作中被发挥到自然亨通、水到渠成的艺术佳境。李白出蜀时和出蜀后创作的许多留恋故乡山月的诗作是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匠心独运。李白是一位具有天地心胸、宇宙情怀的伟大诗人。他感应天地神妙而凝练出来的诗句,其意象组合完全消解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对立,不是人去干预或控制天地自然,而是平等相待,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飘逸的李白,其实是脚踏实地的。成仙的奇特思维没有使他羽化升仙,他却借助仙思沟通了化育天地的神思妙想,完成了心游天地的灵魂超越。  相似文献   

2.
关于《周易》书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主流看法是以“周”为代号,以“易”为“变易”。以“周”字“义取周普”者,亦多有支持者。对“易”为“变易”义的诠释又有许多不同路径,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来导向“变易”说。这些诠释与看法存在不少问题,未必是《周易》书名命名之本意。  相似文献   

3.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4.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二者思维形式有区别,思维内容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反映了生活实践在历史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从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易经》和《易传》之间思维内容的联系,是否有一个由此达彼的逻辑联结点?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联结点又具有什么哲学内容和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几”这个范畴的形成和发展,来粗略地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中的“神”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神"这一概念,在易学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有多层面的含义。《周易》认为"神"是可以认知的,人们通过修养心性和直觉的体验,可以达到使自己的灵魂同神化合为一的境界。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返回到神灵自身;通过神灵自我觉解,实现自然的呈现,从而感觉到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7.
论《帛书周易》邓球柏本文是我多年来研究《帛书周易》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将其汇集起来公之于世,以求教于大雅方家。一论“火水相射”与“水火不相射”《帛书周易·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酹(薄)。”今本《说卦传》作:...  相似文献   

8.
《周易》对情感不仅有丰富的呈现,而且有深刻的思考。据作为《周易》基本原则的阴阳之道,可将其中所涉及的千变万化的情感状态归摄为“忧”与“乐”两端。《周易》并非只重忧患,亦非仅以悦乐为尚,其所试图达到的乃是一种忧乐既相控摄、又相调适的情感模式,透过这种模式,最终豁显出超越于忧乐之对待的高卓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周易》中"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秀外"之文与"慧中"之文。前者即"文"的浅层意义,后者则通过"坤卦"予以体现,是具有含蓄之美的内在文采。《周易》中的"文"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论语》则在《周易》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自此"文"作为核心概念开始裂变。  相似文献   

10.
《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器论”。“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与器的关系指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层涵义却只是“道器论”的引申涵义,而不是其原始涵义。要追寻“道器论”的原始涵义,我们首先要明白《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明物也。”乾坤两卦是《易》之总纲,而乾坤的取象正是男女生殖器。钱玄同先生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讲生命哲学之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本是《复卦·彖辞》中的一句话,“天地之心”一词在《周易》中只出现一次。还有一个词那就是“仁”字,“以下仁”,也在《复》卦出现。“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在一定程度上说,儒学就是“仁本体论”。对“生”问题视域的展开,《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诞生地和秘密。宇宙生生不息而有秩序,“中和之道”是宇宙生生不息所遵循的“生生之德”,即规律。人生于天地之间,作为“三才之道”之一,理应维护这个秩序,忧患这个秩序被破坏,“吉凶与民同患”,这是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周易》的“人格论”看《中国文学史》李笑野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第一次以人性为基点,去系统地观照、审辨、论述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这一视角的确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建树。在文学发展、流变的过程中,无论是创作主...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周易》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和道德修养途径:义利统一的治国伦理准则;内外兼修之君子美德;自我教育为主,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道德修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财富观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刻而久远,是一个值得全面探讨的课题,故本文对《周易》中明确展示的“财富观”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梳理、论述。其中有《易经》对致富之则、居富之道、财富之用的理性认识,而尤为醒目的是,《易传》中把获财致富,提升到人类活动理想目标的角度来观察,将财富确认为天人之际、个人与社会得以谐调运行的最重要的链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德福思想内涵丰富,对儒家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以德祈福”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期德福共享。“继善成性”说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吸收并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论述正文之先,提出几点作为讨论《周易》内容的前提:首先,庞杂的“易学”与《周易》本身的内容必须分清。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此语颇中肯綮,揭示了后人由《周易》文字与卦象而敷衍出各种各样的学说,又回过头来论证种种学说原本就在《周易》义蕴之中,如此形成的“易学”实与《周易》本身的内容了不相干。其次,至于《易传》,从思想史上看,也应该与《周易》截然划开。《周易》作于西周末年(见后述),而《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晚期①。从公元前九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其间五百年正是诸子兴起,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璀灿辉煌的时代。所以,以讨论《易传》思想代替对《周易》本经的研究,不仅会因研究对象的替换而产生研究方法上的错误,掩盖了  相似文献   

17.
《周易》谦卦是中国传统谦德的滥觞。孔子所作之《易传》及后儒的注解认为,以卦象推及人道,谦卦大致有谦退、谦让、谦虚三德:有而不居谓谦退,其意在提醒禄位尊盛之人勿居有持傲、而应以卑退获得最终的善果;虚怀若谷谓谦虚,其意在启迪进取之君子于大世界前保持敬畏的心态,以广大的胸襟容纳万物、从而获得不断的进益;外柔内刚谓谦让,其意在劝诫普通民众,在群体社会中彼此让出弹性的空间,以达到和谐的共处。以上三方面谦德成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刘勰所原之道的理论基调是《周易》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同时杂有佛学、道家、法家、兵家、玄学、方技等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19.
"贞"在《周易》中受到的误解很深,通过对《周易》各相关卦例系统地分析,"贞,正也",对女性则引申为"从一而终"的传统理解只是儒家的看法,并不合原意。《周易》不仅允许女子改嫁,甚至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妇士夫"婚配现象也不反对。其实《周易》并不反对女性应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并视具体情况该坚定时就坚定。释"贞"为"定",引申为"坚定、坚持"更符合《周易》主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周易.乾卦》对"元、亨、利、贞"的阐述,从"礼"的维度来对"亨"加以重新解读,并将之贯彻到对《周易》"涣"卦的重新认识上,得出《周易》"涣"卦的内在基本含义为"礼";《说文解字》对"涣"的解读,打通了"涣"、"亨"、"礼"三者之间的内在含义的一致性。这不仅突出了"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大指导意义,还为重新解读《周易》提供了契机;既有助于深入发掘其中的理论资源,也为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消除忧患和防治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