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能禅宗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而结出的硕果,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融的产物。因此,谈惠能禅宗,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问题。虽然这个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发生在古代,而且中印文化都是东方文化,这与现在谈中外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谈中西文化交流有所不同,但与佛教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而且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交流,从中国禅宗的创立与发展来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对我们今天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讨论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超 《学术研究》2006,26(5):94-9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为播西方文明而来,为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超 《东南学术》2011,(4):169-17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一贯提倡中外文化交流、主张向外国学习。他的这一思想,是在追求真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论述,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他在文化领域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正是由于此,世上对其的关注往往只是其史学及诗文内容。事实上,作为一名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拥有在中西文化交流地生活经历,又是比较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赵翼在其诗文里也表露了他对西方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他是一位深具广阔的胸襟、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初具世界意识的儒家知识分子;同时更是透露出中外交流中的一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醒世恒言》是冯梦龙的杰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英国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对《醒世恒言》的翻译所做出的贡献,揭示《醒世恒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伴生物.关注文化碰撞必须强调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速度、频率前所未有,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是空前的.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倡导强化文化批判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国人建构文化自觉.中西文化碰撞由来已久,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8.
论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错位──兼论当今中国文化的选择易小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就十分激烈。从国格或横向地域的角度而言,这种文化交流是平等的,但从社会发展纵深角度来看,这种交流却存在着巨大的时代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市场经济形成始,就阔步...  相似文献   

9.
《喻世明言》是冯梦龙的杰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汉学家西里尔.白之选译了《喻世明言》中的六篇故事,编辑为《明代短篇小说选》。在此将分析其编著的翻译,揭示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欧进行全面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特征凸显出来.近代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第一次传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中西方文化传统发生了剧烈的交融与冲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需要文明的对话与文明的交流。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王朝之命,以和平的方式,向广大时处落后的亚非国家和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亚非国家的文化精华,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是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从历法、冠服、科举制度的颁给,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图书、乐器、度量衡的赠予,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扬,绘画、建筑、雕刻艺术的交流,珍奇动植物的引进等方面作简要叙述。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他的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丰富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阎纯德 《齐鲁学刊》2002,(3):118-123
文化交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文化关系的形成是有条件的,而澳门历史地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汉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汉唐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综述这些人群栽体的活动,了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人群在当时的活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综述这些人群载体的活动,了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很多运动,其中新文化运动的成绩是最为突出的。在此以前,是旧文化和旧民主主义文化;而在此以后,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则占了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文化大转变中,中外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研究、总结“五四”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五四”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这么几个不同于中国以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全方位地引进外国文化。到鸦片战争为止,我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基本上是地域性的,而非世界性的。即中国文化基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全球史"转向,既是全球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学科发展的内在理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理论方法,从长时段、大范围考察多文明互动的历史格局,通过超越狭隘的"中国中心观"考察多文明互动过程,以及互动双方或多方"中心-边缘"观念的变化,有意识的摒弃"中心"意识和"我者"意识,以一种"鸟瞰者"的姿态观察"我者"和"他者"在多文明互动中的历史,重视"他者"在"我者"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的结合,依托中外文化交流史差异化的微观历史个体,来折射宏大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全球史"转向对以往许多问题可以作出重新阐释,从而进一步拓展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孙邦华 《东南学术》2006,(6):154-160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相遇与对话的序幕.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耶稣会士经过一段曲折历程后,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即"入乡随俗".由于来华托钵修会天主教士对之全盘否定,从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导致清初"禁教"政策的出笼和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中断.以林乐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自由派新教士基本上继承了文化适应政策,从而使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得以恢复和发展.本文认为文化适应策略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仍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这里曾经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也曾成为战争侵略的牺牲品,更始终作为文化交流的晴雨表,展示着不同时期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300年间圆明园兴衰变迁的历史,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2012,(5):251
赵利民撰文《关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的几个问题》指出,国内外对中外文学交流的研究已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但无论是从资料的发掘、研究角度的切人、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新的文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更多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