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三不朽"(立德不朽、立功不朽、立言不朽)说。"三不朽"中之"立言不朽",实为"立德言不朽"。"立言不朽"与"立德不朽"并不重复。"立言不朽"之实践主体为普通大夫,"德言"指对德行的内在化、思想化表述;"立德不朽"之实践主体为国家、人君及执政者,"德"指对国家、政权有巩固作用的政治行为。"立言不朽"一定程度上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以周公、孔子文化事业的继承者自居,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伟业。扬名后世的荣誉感使司马迁甘于忍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最终成就了“立言”的不朽伟业。  相似文献   

3.
论“三不朽”说对司马迁及《史记》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不朽”说,最早在《左传》中完整提出,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通过垂德后世、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超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获取人生永恒的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化人士的观念中,带有普遍的意义,始终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立德、立功、立言”中获得人生的真正价值──评郭广银《伦理学原理》趋越尽管个体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理性生命却是可以永存的。人可以用毕生的德行、功业克服感性之在的有限性,即在“立德、立功、立言”中使个体生命获得不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是要在人...  相似文献   

5.
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因三者经久不废,故日“三不朽”。但三者之中,认为“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轻重、主次之分。其实,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三者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譬如,办学术期刊,是可以达到三者和谐的: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立德”;把办刊物当做事业来拓展,这是“立功”;  相似文献   

6.
垂名不朽的忧思──司马迁的价值追求高飞卫延安大学中文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完善的封建文化,它以道德为价值取向,鼓励人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相似文献   

7.
论死与不朽     
龚群  完颜华 《江汉论坛》2006,(10):48-51
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观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看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超越死亡的基本不朽观,这一“三不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师德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集中反映 ,是历朝历代为人师者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公元前 549年 ,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谓不朽。”[1] 从那以后 ,“三不朽”一直被人们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紧随其后的先秦儒家还确立了一整套以道德为本位的人格学说。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时代局限 ,但孔孟提出的“君子人格”、“大丈夫人格”仍以其独特的魅力 ,对中华民族的深层次心理和人格构建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 ,全面深刻地把握儒家人格思想的内涵 ,积极发掘其对现代高校师德建…  相似文献   

9.
黄卫总 《中国学术》2001,3(2):41-66
有关晚明文学与当时尊情风气之关系,学界的论述已有不少。本文则试图审视“情”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当时的一些小说作者挪用去为其作品中的同性恋唱赞歌的。著名作家冯梦龙(1574—1646年)曾经提出,除了被普遍接受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而外,“情”应该被视为第四项不朽。不过,在这里,“情”指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1-117
北宋庆历士人对人生如何不朽、文学如何不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看来,人的生死就像花草树木一样最终都将化为泥土和灰烬,只有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才能实现人生的不朽。庆历士人充分肯定文学创作在人生不朽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文学不朽的根本在于道义,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辞采和独创性。这样的文学不朽观不仅奠定北宋古文复兴的基础,而且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曾国藩(1811-1872)在政治上的千秋功罪,自有评说,此处不论。单就文艺创作来说,他是一位“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胡适语),一位颇有造诣的文学家、书法家。曾国藩极为称颂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正因为如此,他“虽万事丛忙,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先贤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重在精神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生物性的传宗接代;西哲柏拉图讲"两不朽"——肉体不朽、精神不朽,且认定精神不朽高于生物性的传宗接代的不朽。精神不朽的关键在于,人必须把自己有限的生物性生命创化、物化、固化到永恒的精神文化产品上。而这种创造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人必须达成创造精神产品的临界点即精神生命的"燃点"。这个临界点或"燃点",就是类似人到达了能够生儿育女的"生理青春期"的"精神青春期"。这就  相似文献   

13.
刘成敏 《理论界》2009,(6):112-113
本文认为春秋士人的人生观包括立德、立功和立言(简称"三立")三方面,分剐代表其精神境界、政治境界和思想境界;本文最后分析了"三立"的成因、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明正 《青海社会科学》2004,4(1):113-115,105
司马迁持自然论人性观、人性论历史观和放任论经济观 ,并从多元论人生价值观出发 ,提倡“立言”、“立功”、“立德”,进一步提出了个体论人文观。这既表现了司马迁以情谱史的人文情怀 ,也体现了他思维模式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5.
王明芳 《东岳论丛》2003,24(4):90-92
在追求不朽的过程中 ,清代乾嘉时期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立言”作为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选择是通过与“立功”及仕进的比较后得出的 ;在“立言”的道路上 ,他们也从潜心著述、整理古籍、参编地方志等各方面进行了努力。  相似文献   

16.
<正> 刘勰作《文心雕龙》,自称“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我拟仿作《学心》,以言为学之用心,为的是总结个人怎样开动脑筋,进行学习的点滴经验。目前,由于教学、科研任务均重,尚未能着笔。姑先写出提纲,以供同志们参考。一、崇德梁元帝《金楼子序》;“曹子桓云:立德著书,可以不朽。”古人称人有君子、小人,而这两类人的区分,乃以德为标准。所以有德则为君子,无德则为小人。孔门施教,德行第一。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也以德行居首。人不重德,将不齿于人。春秋孔子讲“崇德、辨惑”(《论语·颜渊》)。《周易》的《乾文言》讲进德修业。叔孙豹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人论述的共同点是叫人从德做起。他们或言二事,或称三行,都非平列,而实因果相关,是说只有“崇德”,才能“辨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的“德治”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被政坛人物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 ,毛泽东曾说 :“吾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深深影响毛泽东并被其推崇为后世效法的是曾国潘的道德学问和为官治世之道 ,即“德治”思想 :识人察人 ,德操为上 ;求贤重才 ,知人善任 ;居官以勤廉爱民为本 ;不忮谦让 ,有容乃大 ;慎独。  相似文献   

18.
陈煜 《北方论丛》2012,(4):103-107
春秋时代,对于如何才能不朽,叔孙豹总结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观念,引起了后代士人的思考。相对于一些士人对不朽的追求,当时大多数士人更关注日常生活的威仪,士人言行举止既体现了礼乐修养,也预示着自己的命运。即使在战场上,士人依然讲究威仪道义等,射君子非礼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一些士人被俘以后,还能不卑不亢,威武不屈。后代士人每当被贬谪或称为囚徒,便吟咏起"三不朽"之外的"南冠"而自励。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卫武公的自警和尹吉甫的作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在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曾在礼乐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诗》、《书》等传统文学,已经不再仅仅是礼乐教化的组成部分,而逐步演变为统治者实现个人政治目的或塑造个人道德形象的手段,甚至变成了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工具,文学有了脱离礼乐制度而独立的倾向。春秋中叶士人登上历史舞台,在批判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这便为文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日益突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而"礼"与"德"相配合,成为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表征,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即以课立人。以课立人主要包括以课立功、以课立言、以课立德。在这三者之间,课德是一种教育德性,课功、课言则是教育德性的载体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