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生基层就业既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的有效路径。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受到多重行为因素影响,主观认知上存在待遇水平、发展空间、地域差别、就业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客观上受到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和家庭观念等因素制约,其中待遇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两个关键影响因素。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实际研究发现,构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应从创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人文关怀服务体系、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支持体系以及教育培训体系四个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2.
王腾 《公关世界》2023,(22):42-44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是引导大学生走基层、走生产线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但也面临着一个困境,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不相适应。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兵 《职业时空》2013,(5):103-105,108
在研究大学生“软实力”和就业竞争力内涵及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活动拓展等方面指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软实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危机     
《职业》2009,(7):42-42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形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包括城乡摹层岗位开发、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5.
谢新吾 《职业》2009,(9):24-26
湖南省长沙市压缩行政支出1.4亿元筹资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开辟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绿色通道窗口,紧抓机遇推出万名人才“揽储”行动。今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密集出台30多项措施,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湖南省劳动保障厅厅长赵湘平赞誉其为“全国措旌最具体、工作最全面、政策最实惠、操作性最强、含金量最高”的大学生就业“新政”。就此,记者走访了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  相似文献   

6.
《职业》2013,(34):34-35
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有力政策和措施促进创业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创业就业工作深入有效开展,近日本刊与人社部就业促进司联合,共同推出“就业政策与实践”专栏,着重报道相关部门最新的就业举措和动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人才培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以来,投身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基层岗位,对于基层工作经历之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适应障碍,基层所需的吃苦耐劳、社会责任感等特殊素质成为妨碍适应的短板。高等教育也尚未做好帮助大学生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准备,主要表现在对基层就业影响巨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很不理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考虑基层需要等方面,相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周艳 《现代妇女》2014,(10):367-368
本文基于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现象的调查,力图寻找“返乡就业”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及行动者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受到喀什市政策、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总体上说来求职过程变得更加理性灵活。  相似文献   

9.
樊明茹 《职业》2010,(8):56-56
“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大环境、大政策的制约决定了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作为毕业生,不仅要在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亮出技能!”  相似文献   

10.
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绳发  丁义国 《职业时空》2008,4(2):127-128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压力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安康学院紧密围绕着“一个中心(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两个基本点(正确的就业观念、广阔的就业市场)”的目标,实施“走出去”的积极就业方针,“立足省内,面向西部和基层市场,建立稳定的东南沿海就业基地”的大学生就业战略思路,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