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注语言的统一与分化、关注对话、关注语言的社会性是巴赫金杂语理论中最主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在巴赫金杂语理论的阐述中时而单独起作用,时而交织地起作用。分析这些原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杂语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
当代作家徐小斌的小说《羽蛇》《敦煌遗梦》《天鹅》《双鱼星座》等,凭借纷繁的杂语、复杂的关系、深刻的隐喻,诠释着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诸多联系。杂语化的叙事不仅为徐小斌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处莽莽苍苍的话语之林,更为其小说中繁多的“声部”提供了交锋与论辩的广阔平台。徐小斌笔下不论是曾经煊赫的权力话语,还是一时失语的民众话语,或者是呓语、巫语、鬼语等迷幻不清的另类话语,均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日趋发展与完善。徐小斌小说中的杂语化叙事在当代文坛中体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杂语”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认为小说的语言是“多语种现象”、“多声现象”,是把社会中不同的语言艺术地整合起来,描绘和表现整个实物和文意。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把北京话锤炼成典范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并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为基调,植入方言词、外来词、成语、惯用语、詈语等,形成了多民族语言并存,特别是众多社会性杂语并存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语言画卷。老舍先生的语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杂语理论脱胎于文艺和语言领域,利用杂语理论进行艺术分析可以更深层次来理解复杂的话语背后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学衡派作为上世纪20年代非常特殊的文化派别,有着十分关键的历史地位,通过研究五四时期学衡派与新派之间复杂的对话关系,能够产生新的历史发现,为促进现代文化大繁荣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解读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的特点在于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平起平坐;思想不是从发展的方面而是从对话的方面被描述;材料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小说中的叙述语、独白语及对语都具有双声性.对话性则是贯穿于复调小说从布局到语言的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思想史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对思想的研究, 还应该包括对思维方式的研究。特定的思想是特定的思维方式的结果。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格局表现为: 既有“一分为二”, 还有“合二而一”, 更有“并行不悖”。多元思想为新的综合提供了可能, 同时, 多元思想也为新的交锋提供了舞台; 另一方面, 多元思想之间某些不可通约性也使得多元思想之间的交流最终变成“杂语喧哗”。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杂语喧哗”中建立起开放、明智、多角度、建设性的新思维, 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新思维的发展, 也是当代人最终走出绝对化、偏激化思维的标志所在  相似文献   

7.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解读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的特点在于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平起平坐;思想不是从发展的方面而是从对话的方面被描述;材料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小说中的叙述语、独自语及对语都具有双声性。对话性则是贯穿于复调小说从布局到语言的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语言社会性的关注.语言的人际意义作为语言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该理论框架中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特别关注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概括和分类,论述语篇的人际意义,同时也揭示了该理论对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笔者先将翻译流程设计在一个由原语形式到原型,再由原型到译语形式的折线之内,然后又将这一折线囊括在一个语境体系之中.其操作方式是"对话".其对话结果是通过语内和语际两度转换在语境体系的制约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元小说,指出元小说处于小说与评论的边界,艺术与现实的边缘,其本身是艺术与现实对话交流的结果。本文旨在为元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对“元小说”这一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进行一次理论梳理。文章认为,一个对元小说比较全面的理解,应当兼顾其作为批评概念的稳定性与相对性。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文章将此概念区分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并提出前者是一个文学类别的概念,而后者是一个文本功能的概念,一个动态的小说发展史应当是上述两种视野相互补充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是一部典型的历史书写元小说,集中体现了历史书写元小说的叙事策略。这种小说是将元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结合起来,既采用元小说的多声音叙述、戏仿、拼贴等叙事策略,也采用新历史主义的发挥历史想象、罗列历史事件、传播意识形态等叙事策略。《中国佬》是历史书写元小说的标本,其文学技巧及文学思想值得我们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统小说创作模式中存在的承认小说是作者虚构的产物与元小说创作模式对小说虚构本质的不断揭露在程度上是不同的。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元小说与含虚构因素的传统小说的比较更加深入地理解元小说。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元小说并非一味沉溺于语言嬉戏的艺术实验,而是文学批评、艺术实践和文化事件三个维度的动态综合。它首先是一个源自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批评建构,其中所体现的文本自反意识,与当代西方人文领域的反人本和反本质思潮具有同构性。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它又逃逸于刻板的理论归纳之外;它将内存于文学的悖论前景化,在艺术的自律和他律之间虚构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诠释空间。然而,当艺术实践进入历史文化的辩证过程,以当代西方元小说为缩影的先锋意识开始与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工业产生暧昧的互动,其原本蕴含的意识形态颠覆性则变得悬而未决。惟有对当代西方元小说进行辩证的多维度阐释,才能规避当下相关研究对其形式实验性的过度渲染。  相似文献   

18.
约翰巴斯的小说《敦亚佐德》聚焦于小说作为人造品的地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指涉小说自身的小说,关注故事的虚构过程。在元小说中,揭露叙事艺术优先于叙述本身。《敦亚佐德》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重新演绎传统经典《一千零一夜》,主要体现在露迹、戏仿和反向框架,是实验写作与传统经典的“碰撞”。解读小说中的叙事技巧,能够揭示巴斯的后现代创作观,寻找一种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的小说形式,体现后现代作家普遍倡导的一种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对元小说理论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该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较之对元小说技巧的使用与研究,对元小说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元小说指称一类包含了很强理论内容、探究元语言、元历史和文本本身意义的小说,其中的史学性叙述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经过后现代主义洗礼之后相结合的产物。本文探讨二者的产生和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期望得出史学性叙述在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元小说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