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关系。本文从认识论视角探析了二者的关系:从认识过程看,“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充分肯定;从认识要求看,“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是逻辑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目的看,“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理论深化。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存在论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经济人”假设的讨论可谓是老生常谈,但“经济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生存时频频遭到来自不同领域的批判又迫使对“经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经济人”假设能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生,在当前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文章从“经济人”的存在入手,分析“经济人”存在的合理性,批判“经济人”的泛化,最后提出“经济人”存在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末李登辉主政台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推行台湾的“本土化”、“台湾化”政策,鼓吹所谓的“台湾意识”和“台湾精神”,标榜“新台湾人主义”,妄图以此在心灵上改造台湾人民,淡化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的认同,由此实现所谓的“去中国化”,谋求台湾的独立地位。无疑,这种“去中国化”的台湾“本土化”行径将严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鸦片传入我国前后——兼谈“鸦片”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鸦片(罂粟)是在公元7、8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而不是清道光年间由英国人传来。从历史和语言上详细分析了“鸦片”一词以及“阿片”、“阿芙蓉”、“雅片”和“亚片”等几个外来音译名的来历。  相似文献   

5.
禅,离念、离相、见性之谓。马祖道一阐发的“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是在怀让“磨砖作镜”故事的启发下,充分表达的禅的否定性与超越精神以及对自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在教育领域也有独特的思考。在沈从文的视野里,教育的主要形态是“人生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大书”、“小书”组成了“人生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我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沈从文“人生教育”是中国做人教育思想链条上富有特色的一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新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译介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相似文献   

9.
南朝时代,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中原旧曲和南方新声-吴声、西曲在共存中实现着新、旧递嬗,在此种音乐背景下,旧曲显示出“新声化”趋向。音乐的“新声化”包括曲调和体式的新变,曲辞的“新声化”主要反映为曲辞内容的艳情化。中原旧曲“新声化”在乐府史上的意义体现在:延续了中原旧曲的艺术生命力;丰富了乐府诗的创作方式;显示了音乐在乐府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化”的行程,但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以及40年代《思想与时代》杂志对新人文主义的传播,在中、西人文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史学界力图矫正“科学化”之弊端,从“科学”与“人文”兼重的史学观,到逐渐萌生出“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提倡义理与考据并重、科学“实证”与人文“虚会”方法结合、主体与客体交融互渗、知识追求与价值意义兼顾的治史新趋向,使中国史学走上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新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地对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了具体部署。这是使我国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它不仅能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能推动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新格局,并通过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从综合效应上给力,有力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将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必然出现三大新趋势:一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协调化,有利于空间结构优化和均衡性、可持续增长;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文化化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化,有利于提升文化民生发展水平。这三大趋势标示了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指向和重要特征。国家宏观战略的有力制导,重大政策取向的有效引导,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力量的强力推动,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强劲支撑,则成为这三大新趋势形成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东西部的出口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后发现,它们的波形对应得很好,而且经过相关检验可知,出口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原因。因此,如何从外贸体制及其出口市场管制等方面调整出口进而使得经济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14.
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这些论述在过去已有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新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思想.完整地了解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方向,对于正确认识建国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基本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均衡发展与政府关注——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宏大问题。当代中国国情决定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仍将是中国政府现阶段的战略选择,经济发展仍将是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剧了社会关系的非均衡程度,甚至有失衡的危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当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主导问题及其变化趋势给予特别关注,引导社会朝向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面对旧中国极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平衡工业布局与防止战争威胁为出发点,提出并实施了以发展内地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重点内容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对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毛泽东没能很好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均衡发展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结果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7.
民生是为人民的生计,它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是由私人消费和集体消费共同支撑的,私人消费/集体消费的供给多寡构成了四种民生建设模式。从私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的供给状况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的民生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3~1978年:国家计划主导下的贫困均衡型民生;1978~1991年:由国家主导向市场主导民生过渡;1992~2002年:国家在集体消费领域退出及市场主导型民生发展;2003至今,国家的回归及民生发展的新均衡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浅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平思想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 ,教育公平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公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将有力地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效益 ,促使全面小康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19.
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和依据的基础上 ,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全国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强调西部大开发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出西部地区优先发展 ,加速西部地区市场培育 ,促进西部 (包括中部地区 )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依次递进的三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军事技能训练作为高校军事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作风、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都有很大帮助。大学生对军事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有较好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技能训练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内驱力。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正确认识高校军事技能训练的性质与定位将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