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西夏”和西夏王国等同起来,这和历史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首先,指代西夏王国的“西夏”,不是本土之自称,而是异域之他称。其次,在宋代以前,“西夏”不是政权专称,而是地域名称。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西夏”有着不同的含义,但自晋代以来,以河西走廊为“西夏”的说法是中原社会最为普遍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简论西夏文及其辞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夏古国的产生、西夏文的创立和使用,以及对西夏文献、西夏文辞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查考,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线索,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党项与西夏碑石刻主要由夏州拓跋部家族及其幕僚的墓碑、西夏时期的佛事碑、西夏陵残碑以及西夏遗民的碑石刻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特色所在,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国名、纪年、语言文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西夏虽崇尚武力、“以武立国”,但由于得到西夏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受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诸多因素的决定和影响,西夏的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兴“蕃学”,办“汉学“,培养了一大批“蕃汉兼备”的统治人才,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教育的特点,为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诗人杨梓的力作《西夏史诗》,以追忆一段历史为基调,为读者呈现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在遍览作品的基础上,我们以为,作者至少以“一部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地域的视野及其文化意象”、“叙述中的激情和礼赞”、“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展现作品的艺术性。而对上述内容的阐释,则构成了《西夏史诗》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6.
吴广成论西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成论西夏 ,主要集中于《西夏书事》的“论赞”和“按语”之中。本文通过对其“论赞”和“按语”的剖析 ,揭示出吴氏论西夏的主要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而使西夏史学工作者和读者了解吴氏论西夏的概况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夏盐政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有关史料,对西夏王朝盐政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西夏盐业资源以池盐为主,并分为东、西、南三个主要产地。生产方式上则有天然采掘法与人工畦种法两大类。出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虑,西夏建国后,逐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强化了对盐业的控制与管理,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盐业管理制度。同时,基于自身所存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西夏盐业又对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了与西夏自然环境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是西夏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状况,认为西夏境内有牦牛、虎、鹿、骆驼等野生动物,家养骆驼的数量十分可观;二是西夏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方式和类型,主要有战争、樵采、修筑城寨等;三是西夏官方文献以及地方民众表现出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西夏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儒学的文化思想,已较全面地渗透到西夏文化之中;儒学的文化结构,也大都被移植到西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张方平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人物。面对当时西北边防来自西夏的威胁,他提出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发展边防生产,外交上扼制西夏等主张,这对加强当时西北边防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狼王远夷乐德歌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数十年来,白狼语研究向为中外学者所关注,依据中古时代的西夏语试解《白狼歌》,这不失为探求通解白狼语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对译,意在说明西夏语尚更多地保存着今天业已消失或无文献传世的西南少数民族所曾经使用的语言。以西夏语试释“白狼语”,或有助于最终解读这种令人扑朔迷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西夏刑罚是西夏法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西夏天盛律令》的诸多法律条文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以“笞、杖、徒、死”为主刑和以“罚、没、革、黥、戴铁枷”为附加刑的刑罚体系,并对各种刑罚的具体适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已是研究较为深入和成熟的领域。杨富学先生新作《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一书在全面掌握学术界对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敏锐的洞察力、新颖的视野,选取当前这一领域的薄弱点和疑难问题为切入点,扬长避短,见微知著,史料翔实,论证科学,探微发幽,为解释西夏历史文化的一些迷雾和源流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创见,在传统的课题上耕耘出了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夏经济史》是宁夏大学西夏研究所杜建录教授的一部分量极重的著作.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党项建国前社会经济和夏州拓跋政权奴隶制与封建制相结合的社会形态;第二部分从自然环境、气候、物产、交通、人口、民族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讨论了西夏的生存环境与立国规模;第三部分论述了农牧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原因,认为农牧并举的半农半牧经济构成了西夏立国的经济基础;第四部分论述了手工业发展状况与手工工匠的身份地位;第五部分论述了货币流通、高利贷以及西夏内外商业贸易;第六部分论述了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与阶级结构,指出"役"在西夏经济剥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书具有广征博引、立意恢弘、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立论严谨等四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区别于中原佛经款题的书写结构,西夏皇帝和皇太后在撰写佛经款题时会冠以“尊号”。结合“御译”“御校”“谨施”等词语以及佛经序言的内容发现,西夏文佛经款题中的“尊号”不单纯是政治名号,可能还蕴含着佛教意义上的“觉悟”。西夏的“尊号”制度是模仿唐宋的结果,与本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从“尊号”的用字来看,佛教调和两者的冲突。佛教在加强西夏皇帝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迎合了西夏僧俗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6.
西夏文书管理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以党项羌族为主、建都今宁夏银川市的一个封建王朝 ,在公元 1 0 3 8年正式立国之时 ,西夏统治者依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的法律制度 ,其中文书管理制度是西夏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西夏天盛律令》等汉文史籍 ,从西夏文书收发登记勘验制度、传阅签名制度、文书核稿制度、文书安全保密制度、文书清退、销毁、归档制度等方面对西夏文书管理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梳理存世西夏文版刻文献中的刻工、书者和功德主后发现,西夏仁宗时期刻字司刻本版口的刻工名字多为简称,这些官方工院的刻工也会接受捐刻人聘请书写佛经;西夏佛经官刻本雕版书字人以李阿善最为活跃;如果是皇家举行的大法会上印施的所谓“寺院本”佛经,一般由“功德司”负责组织翻译,由“工院”负责雕版印制,其功德主是皇帝、皇后、太子等,如果是私人捐刻,往往也是官宦人家。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西夏文刻本的功德主信息一般出现在卷尾跋语中,唯有西夏文《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инв.№2865)中有蝴蝶装四叶印版在版心位置刻有党项族功德主信息,说明这个文本是由这些人捐资刊刻的。此前我们曾根据2865号卷首“师资承袭图”中出现“白云释子”即白云宗祖师清觉的画像,推测其为元代白云宗西夏后裔所刊《河西藏》的遗存,该本党项族捐资人信息出现在版心位置并用汉字标记页码等做法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推测。  相似文献   

18.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正处在一个变化时期。西夏语的四品舌上音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舌上音。  相似文献   

19.
元代西夏遗民的社会地位由其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形成差别,其社会阶层主要由官吏、民户、屯田户、军户、驱口、僧祗户等组成。西夏遗民入仕主要任武职和地方官,其中世代为宦的现象比较突出。军户在元代军户中所占数量极小,民户、屯田户、僧祗户都承担国家赋税,在社会地位上等同于民户;西夏遗民的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种族融合反而不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夏地理学内容丰富,人们在气象、物候、地形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知识,提出土地是生命之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人地关系上已有因地制宜思想,在区域划分和应用地理学方面具有一定水平。但从中国地理学发展历程来看,西夏地理学与同时期的宋代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