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吴和中 《科学咨询》2009,(24):71-71
数学运算有能力,省时又省力,学习有效率。 我们常常在考试中谈到精心马虎,而这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涉及到了数学的运算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手、脑、眼如何协同工作的问题。很多学生老是运算错误,一些题目,有的学生算n个结果,于是至少n—1个结果是错误的吧。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运算涉及的数学非常的不巧,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数学考题日趋灵活,因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尤为重要.一些学生对于稍有转弯的题型就措手不及,不是计算错误就是感觉茫然、思路中断等,这都是学生在综合运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习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然而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个别题目的解答容易出错,而且带有普遍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注意做到克服以下几个因素,思维严谨,就可以避免解答出错。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然而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个别题目的解答容易出错,而且带有普遍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注意做到克服以下几个因素,思维严谨,就可以避免解答出错。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很显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抓好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而时下,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都或多或少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罗勇 《科学咨询》2009,(16):84-84
新课标下浮力问题一直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更是中考中主要失分点之一.究其原因,一是这类题目往往变化较多,且综合性较强,常常要涉及到受力分析、密度、压强等有关知识,学生普遍感到棘手;二是学生自身审题不清等情况,知识点把握不牢,概念记忆不准确也是一个方面.现将浮力问题求解中常见的错误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数学运算能力是高中数学重要能力之一,运算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高考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扎实的运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三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才能为解题提供正确的数据参考和解题思路,才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去探究新题型、新问题,否则只能"干着急","望洋兴叹",纵有浑身力气也使不出来。  相似文献   

9.
袁贺滔 《科学咨询》2023,(1):105-107
从经典力学到现代物理学,所有方程所表述的物质对象都采用点模型,比如质点、点电荷等。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基本粒子(最小的物体),当我们采用点模型后,把基本粒子当作一个几何点进行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其结果是否可以当作真实的?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的数学结果,但在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的制约下,这一数学结果是否真实存在?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指出,一个微观粒子,尽管使用质点模型,在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原理制约下,必然存在一个不可被无限压缩的空间,因此奇点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0.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课堂教学来渗透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让师生走出“题海”,把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一、以问题为支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因素中,首先是“运算能力”,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的强弱在学习效率上差异很大,但能力的载体是知识,知识的载体是教材,数学  相似文献   

11.
计算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的计算。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计算错误,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龚大洋 《科学咨询》2006,(22):42-43
学生进入初中后,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本文拟对如何走出初中数学解题误区作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康 《科学咨询》2006,(6):34-35
数学建模是"数学生活化"这一重要理念的体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对初中数学涉及到的一类数学建模的难点形成试作分析,提出"准确地用代数式表示量,是一类数学建模的关键"的一种解决对策.并以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我发现解完不等式后,也可以像解方程一样通过验算来检验解不等式过程是否出错.检验要分两步来完成.1,将不等式的解代人原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如果左边=右边,结果正确;如果左边≠右边,结果错误,解不等式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步骤可能出现错误:去分母、去括号漏乘;移项没有变号;系数化1出错.  相似文献   

16.
周志琛 《科学咨询》2023,(4):256-258
总结高校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很多专业的学习都会涉及数学内容,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点。教师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数学学习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在有效的课程学习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过于理论化和应试化,要坚持改革创新。如何改革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呢?正如数学教育家H.弗洛登塔尔(Freudenthel,Hans)所说“数学源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我们要改进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变得实践化、生活化、应用化。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要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正确、灵活、快速地计算出问题的答案”。然而目前相当部分学生在完成数学练习题都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有的还非常严重,他们不是做题时将题目看错,就是将运算符号看错,或者将数字写错……总之,毛病不断,错得也很离奇,真是漏洞百出!造成考试过失性失分严重,学生自己后悔不已,家长和老师也十分惋惜;更有甚者计算时纯粹依赖于计算器,数学的计算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到培养,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减少学生过失性失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怎么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合点。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或者是根本无法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对数学兴趣不浓,缺乏良好的数感,形不成量的实际观念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基于此,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正>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已成为当今数学教改研究的焦点,本文就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途径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的解决始于问题的发现。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指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真正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错误出现(以下简称“出错”)。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习创新活动的开始。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怎样来对待。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出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课堂也因出错而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