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单复句是句子内的两个下位原型范畴。区分现代汉语单复句不应套用印欧语的标准,也不应以"圆满、公认"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界定单复句。单句的确立以句法结构为基础,复句的确立以逻辑关系为基础。"主张句子不再分单句、复句,统一按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包括语义逻辑关系)分析",无论在形式上、逻辑上、论据上、概念上、析句方法上、思维方式上,还是方法论上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言学功能句型理论中的关系句与结构分析中的复句在句子观、事件单元、涵盖范围和分析原则上存在根本差异。对比基于小说文本的大量实例可以发现:单纯依据关联词语和逻辑-语义关系标准的复句分析是不可靠的。汉语的关系范畴渗透于短语、句子成分及小句之间,因此必须首先确定句子是否是一个以表达关系范畴为目的的功能单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句子内部的关系范畴类型。此外,流水句是汉语句子的常态,是复句系统难以攻克的难题。只有在功能视角下,流水句的关系分析和句子成分分析才游刃有余。因此,对于汉语句子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功能视角的分析方法之下。  相似文献   

3.
句子的类别是句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结构的不同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普通分类法,绝大多数汉语语法著作也都是这样分类的,只有少数语法著作有不同的分类法。尽管句子划分为单句和复句早已为汉语语法学界所公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常常遇到“中间状态”的语法现象,语素与词之间,语素、词与短语之间,词、短语与句子之间,单复句之间,复句内部分类和句子与句群之间,都没有鲜明的界限,都存在着一个模糊不清的过渡带。据此,可在语法单位的分析中,建立“三分法”格局,广泛使用“兼类”这一概念,进而建立语法单位的“兼类”系统。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内部的加的夫语法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为汉语单复句的划分标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加的夫语法理论框架内,提出了一种划分汉语单复句的标准——过程标准;过程标准以句子的过程数量为依据,在语义层找到了区分汉语单复句的根本不同——单句只表达一个主要过程的发生,而复句则表达多个过程的发生。以过程标准为依据,本文还对汉语句型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语句型在第一层次只存在两种句型,即单句和复句。   相似文献   

6.
近20年的单复句研究,一方面继承了50年代单复句大讨论的余绪,经过讨论,人们普遍承认了汉语句子有单复之分的事实,并在单复句的划分标准上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另一方面,人们又展开了对具体复句的研究,还试图引进新的理论、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分析,开辟了汉语复句研究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紧缩句是汉语中应用性很强的一种句式。论述了什么是紧缩句以及它的类型、多重形式、与连谓句的区别、语法功能等。提出了紧缩句是和单句、复句并列的一种特殊句子。  相似文献   

8.
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著《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单句复句区分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句子语法学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公认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马建忠没有提出单句复句之类的名称,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叫做单简句,繁句,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9年)叫做简句、复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1952年—1953年,该著作后来修改成为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叫做简单句、复合句)。1983年,孙良明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上(《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三期)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词、虚词两方面对汉法语言的省略句作了对比。这对加深理解汉法语言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汉法语言教学、语言互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言简而义丰,尽量用简略的形式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义,不强求结构上的完整性,口语方面更是如此。法语中的句子则尽量要求结构上的完整性,很多汉语中的无主句,译成法语时须补上无人称主语。实词的省略方面,汉语比较突出。由于汉语没有时、体、人称等语法范畴的纠缠,所以它的灵活性很强。虚词的省略,汉语要比法语多见。汉语往往以前后句意的联系来体现复句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非出现关联词语。而法语必须出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成为复句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汉语复句关系再现,复句中句间层次与关系以及句群中句间层次与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汉语英译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汉语复句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氏文通》中虽然体现出了复句的思想,但《马氏文通》之后的语法著作才开始有复句体系的观念。汉语复句学说的发展主要围绕主从句是否要包括在包孕句中,以及包孕句是复句还是单句这两个问题展开,据此也就可以将《马氏文通》之后的复句学说划分为认为主从句包括在包孕句中、主从句从包孕句中独立出来和把包孕句归入单句三个阶段。传统的复句二分系统,相比三分而言,仍是更具有优势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句际关系属于话语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主要讨论连贯性的话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连接手段,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在国外,这方面研究的最大成就者可推英国系统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M.A.K.Halliday;国内的句际关系研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汉语本体的研究,包括汉语语法的复句研究与句群研究,二是由国外话语研究所推动的国内的相关研究.如何将西方话语理论和汉语本土理论相结合,深入汉语话语的实际中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方法的研究是汉语句际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语体的句子应该比其他语体的句子短,这是由新闻的易读性决定的。但是目前的一些新闻语言研究中,统计出的句子比其他语体的句子还要长几倍。一些新闻语言研究中同时以单句和复句为单位。单句和复句在语法结构上不是同一层级的语言单位,同时作为计算单位,是违反逻辑的。语法系统中,小句是基本的句子,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新闻语言研究中也应以小句为计算单位。  相似文献   

15.
单复句区分是困扰汉语语法学界半个多世纪的难题之一。复句理论定位一般采用三个维量标准。本文归纳的10 类句子不同程度地不符合以上三条标准,从而说明这些标准对内没有同一性,对外没有排他性。  相似文献   

16.
句型就是句子的类型,是就句子整体的格式来分析的。具体的句子是数不尽的,但句子的类型却是很有限的。汉语的句子依据结构划分可分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其中主谓句是汉语最常见的句型。主谓句根据谓语的不同特点,可以分成多种句型。从谓语的性质看,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名词性谓语句。如:红旗飘扬。(动句、无宾主谓句)乌云遮不注太阳。(动句、带宾主谓句)原野北常辽阔。(形句)明天晴天。(名句)  相似文献   

17.
"小句"是晚清学者严复于1904年著《英文汉诂》所创造,指该书概括英文合沓句、包孕句为繁句中的clause;历史上各书引用,均是指复句中的子句/分句。汉语语法结构无单复句,取消复句代之以并列结构;建立"新小句"代替"原小句"。并列结构句的静态构成成分是短语加短语,动态使用单位是(新)小句加(新)小句。"新小句"在并列结构句中,是其中一个小的动态单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语句法组合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语句法组合的制约因素张世年1句法组合,按理说,应该包括词的组合、短语的组合和句子的组合。这三级组合的结果分别形成短语,单句和复句。而一般学者论及的句法组合,较多的是指词的组合。本文所讲句法组合的外延涵括上述三个层级。大抵从现代汉语独立的语法学诞...  相似文献   

19.
汉语单复句的边界是模糊的。运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界定单复句是不可取的;运用非二元对立的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区分汉语单复句是可取的。汉语言结构中象似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竞争是形成汉语大量非典型单复句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通行的语法书,一般把结构上是否互相包含做为区分单复句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如果有的语言片断成了某一句子的下属成分,那么,那某一句就应看成单句。因为这个语言片断在结构上被包孕在那个句子之中。 现在,我们要问:这种包孕,是否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是否任何一级的语言片断都可以被包含?比如,人们对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亚无异议,那末复句形式呢?再往上:句群(句组)、一整段,一整篇文章呢?我们认为只从形式上把它们看作一个句子的下属成分从而说这样的句子也是单句是极困难的。要那样,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岂不也成了一个单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