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十年前发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政治思想战线上的一件大事。这场全国性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十年后回眸,我们更加看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性作用。正如邓小... 相似文献
2.
思想路线是制订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事求是,是党进行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对民族工作尤其重要.严格地从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进行工作,是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3.
多伦多大学的社会学家W·W·伊萨久(1975年)已提出很具说服力的民族持续理论:“在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的现状中,一定有某些因素有助于已确立的民族集团中民族认同的保持及‘再发现’,这一点可以在加拿大以及在美国都普遍存在的所谓‘新民族性’现象作为依据。……不管民族经济差别如何,作为已确立的民族集团中当前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过程中去寻找民族多元主义的动力,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民族飞地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同志们:最近,全区各部门、各地区在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宣传部、党校、社科院、西藏大学等单位联合召开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座谈会,大家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和实践经验,理论结合实际地座谈了认识和体会。发言都很好,内容很丰富。下面我就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真理标准,把西藏的各项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谈点意见。1978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场讨论蓄积已久…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理论若干问题的讨论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宣传界,在阐述某些现代现象的意义上,在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个别原理上,都存在着重大分歧。由于现有的民族定义还是1913年提出的,因而,有人认为,这个定义已完全过时,要求根本修正;有人则认为,它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民族,而不能延用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因为1913年并不存在这样的民族。因此,《历史问题》杂志就民族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组织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贞观年间关于安置突厥问题的大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突厥被灭后,一大批突厥人归附唐朝。唐太宗和大臣们分别在贞观四年、十三年和十八年就如何安置突厥问题展开过三次大讨论,由于大臣们在观察民族问题及民族关系的角度、对唐与突厥关系发展趋势预测、对改造突厥结果评估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各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第一次争鸣高潮中,安置地点和管理方式成了三派争论的焦点。在第二次大讨论中,争论的焦点是突厥能否对唐朝造成危害这一核心问题。第三次大讨论,主要是内地派、河套派及河北派等三派与唐太宗之间的思想交锋。许多大臣在三次讨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瓯、骆越的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围绕着族称、来源、分布范围以及先秦时期岭南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识者斧正。一、关于族称及其分布范围最近有人提出骆越不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范畴,根据似有不足。“百越”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较充分的语言事实,对蒙古语状语的类别及其在句子中的表现形式、位次变化和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归纳,认为蒙古语状语在句子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成分,对于表现句义,丰富句子的感情色彩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内蒙古历史研究所民族研究室联合举行了有关鄂伦春族专题研究的学术讨论会,讨论了《鄂伦春族“乌力楞”的性质》等八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11.
12.
纳尔逊·格拉本(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弗鲁埃尔-洛班的论文(《现代人类学》第20卷第341—348页)表明,俄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家最近展开了关于他们一成不变的进化理论的辩论,他们中的某些人进而对母权制在先甚至母权阶段是否存在提出了疑问。弗鲁埃尔-洛班还试图改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对那个阶段给予肯定的论断,认为马克思“含蓄地” (这个词经常出现)表示过对这一提法的多次批评。我坚持主张,社会主义学者由于“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理论”才发动了对母权 相似文献
13.
杨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Z1):166-168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本文对翻译的定义以及中国近、现代翻译界人士提出的翻译标准进行介绍,并同时就翻译标准在中国的研究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音乐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有的人说音乐是非常有意义的,有的人认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那么音乐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音乐的意义又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今在人类学以及相关研究中,民族志已经泛滥得失其本义。将“民族志主义”的出现归结于我们与报道人之间的遭遇或更广义上的田野工作,这折损了人类学的本体论承诺,并丧失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偏离了人类学主要的工作方式——参与观察。这样简单的归结使得人类学者与教授他们知识的田野对象之间的鸿沟愈发不可逾越,而后者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术之外生活上的导师。执着于民族志,其实削弱了人类学在公共领域的声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重申人类学的价值,将其作为一门致力于弥合想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裂痕,且不断前进的学科,而非一个以民族志为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7.
《试谈马王堆一号、二号汉墓的族属问题》一文在《民族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之后,引起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认为这是运用民族学资料去研究、解释出土文物迈出新的一步,向考古学和研究民族关系史方面提出了新课题。许多学者在百越民族史,苗、瑶史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20.
《民族研究》1959,(1)
辽宁组在11月24日至26日在渖阳举行了为期3天的工作会议,会议中着重研宄了:满族现况如何体现、满族和汉族互相融合何时开始和怎样正确反映这一融合过程、以及有关历史方面的几个问题。关于满族现况如何体现,大家认为应该是结合满族和汉族互相融合,尤其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满族和汉族一起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的事实去阐述满族的现况,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从和汉族互相杂居、密不可分的环境中分割开来,因而,说明现况应该就满族所处地区的社会发展总情况出发,从而体现出满族在其中所作的贡献和它自己的发展。关于满、汉两族何时开始互相融合,有的认为在清朝的晚期,有的认为在民国以后,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抱着后一种看法的人,理由是,在作为维系满族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一些上层建筑物(如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