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地方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志尽管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地方志编修时间最久、最成体系积累数量也最多。中国地方志源于古代,始于图经,成形于魏晋隋唐,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完备繁荣于当代。方志在总结历史,反映现实,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地方志是中国人民贡献于世界文献宝库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地方志(或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而继承古代方志基础编纂方法和指导思想均有创新的新方志更具科学性。方志之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它所具有“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霍斌 《人文杂志》2022,(2):96-109
经过东晋以来四百年的实验积累,盛唐时期的道教炼丹家正式发现和定名砒霜。晚唐五代时期道者将砒霜词汇连同其基本药理知识以及话语权转让给医者。北宋的医者是药物知识的解析者、实践者、记录者,他们使砒霜的知识汇聚沉积于医学话语中。砒霜成熟的医学理论若无其赖以建构的医学话语在宋代连续性地完善与整合便不可能形成。宋代以后是砒霜知识与社会的互渗时期。砒霜叙事在元杂剧、明清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中被大量口语化呈现,表明其知识已超脱于书籍史与阅读史以及精英文人与普通民众的研究框架之外而成为常识。以砒霜为例探讨中国古代的知识史,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路径,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4.
刘泰然 《天府新论》2018,(4):139-150
中国古代的“文”的传统建立在一种连续性的“文”的观念基础之上,表现为自然与人文、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一体性,也体现为这种整体性的“文”的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连续性的“文”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的语-图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以新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发生西方意义的语-图关系的对立和紧张。语-图关系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文”的内涵不断被改写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文”的意义赋予语图关系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一旦图像逻辑试图独立发展,“文”的传统总是进一步对图像予以新的赋义。在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中的图像逻辑被“文”的传统彻底归化,而那种独立性的图像逻辑在中国文化中则始终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5.
《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是清代的文化盛事 ,而清代又是中国古代方志的鼎盛时期。文章论述了《大清一统志》对清代方志纂修的推动作用 ,并阐述了在其影响下 ,清代地方志所形成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一体或一体多元文化,这在学术界已成共识。但是,中国古代文化是由什么样的文化“元”构成的,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与此相联系,对中国古代文化整合的历史过程,联结各文化元的纽带、以及整合的特点等,也还缺乏具体分析。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元中国古代文化作为多元结构的综合体,把握其形成和演变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文化元。所谓文化元,也就是文化单元,即文化的构件。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元,不同学者,因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结构的着眼点不同,看法也各异。着眼于“板块”结构的论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长期发展历程中,从最初关于自然现象、历史经验等知识的积累之上,经过理性思维的抽象和概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概念和范畴。把人类与自然某种合规律的观念,构建为一个天人合一的系统的宇宙图式;把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变化,都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有机连续性宇宙观与西方截然相分的天人隔离的宇宙观不同。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存有相区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出了一种场有哲学,这种哲学强调内在整体性与相对相关性,与西方哲学存有的实体性、本质主义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内在历史建构逻辑,其发生发展与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必然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历经多个阶段、多次转型,积淀形成了古代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传统文化三重历时态传统文化,这三重传统文化既相互差异和对立、又相互贯通和协同,共同参与和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建构。为了促进科学发展和优化创新中国发展模式,需要拓展传统认识的时空视野和传统资源的利用容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场和文化整合创新原则,基本思路方略是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所处方位和时代特征,推进时空压缩型协同整合创新;在整合创新传统文化及文化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统领原则和指导思想;把满足发展需要、促进现实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价值标准;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人民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时期,这是所有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术界以往研究唐宋文化问题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有名位的上层士人群体上,而忽略了人数众多的下层士人群体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文章通过钩稽杂史、笔记、方志等大量资料,归纳总结唐宋时期下层士人在文化传承中所作出的贡献,认为下层士人通过地方官学、私学、书院、家学等途径传承文化,通过游历、游学等方式交流传播文化,促进本土文化的外传和异域文化的引进;通过说唱等通俗形式,加强文化的大众性传播和普及,他们对唐宋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地方志是记载地理与人文的综合性著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方志的内容丰富,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其体例章法等方面独创一格,它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及自然地理现象和资源等方而,被称为地方的“百科全书”.广东地方志发展的历史,是我国方志发展史的构成部分.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广东早期的方志是受中原的影响而逐步兴起的.隋以后,修志工作逐步走上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因此广东方志的纂修,基本上是遵循国家的命令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所描述的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轨迹,主要是综合描述各种意识形态共同发展的轨迹.一、连续性中的波浪式发展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如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绵延不断,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同时,也都很容易看到它在发展中高峰迭起、高潮起伏.当然有高潮也就有低潮,因而就呈现为波浪式的发展.问题是:何时是文化发展的高潮?是怎样的高潮?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矛盾的现象:有些历史学家、文学家歌颂汉唐盛世,包括认为这些时期的文化繁荣发展,相对而言,魏晋南北期、宋辽夏金时期就是"乱世",也包括说它们文化的衰败;有些哲学家的看法则不一样,认为汉唐在文化思想方面只有因袭,没有创造,倒是  相似文献   

12.
宗教曾经是古代社会长期支配社会的精神力量和表征文化的外在形式.在伊斯兰教的构成体系中,教法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伊斯兰生活方式的典型体现,展现出广泛的社会整合与协调作用.伊斯兰法文化对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法文化通过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对回族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回族穆斯林社会活动的一种内控性生活秩序,并构成多元格局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明霞 《理论界》2010,(5):120-122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主要有:用人制度,包括养士、取士、用士;文化交流机制:包容、借鉴、交流;文化专制,包括焚书愚民、禁锢文化、钳制异端等。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设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观及其地域性 当代中国文化,从历时性看,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继承与扬弃;从共时性看,是中国与世界各民族文化涵化的结果;从空间结构看,是各地域、各层面文化积累起来的总体;从内部机制看,是整合与隔离机制对立统一的复杂机制体;从具体构成看,是中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故而从系统性看,它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经济主体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为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主体提供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为尽快摆脱文化贸易竞争力弱的局面,中国有必要挖掘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推进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商品贸易优势,构建对外文化贸易战略;以体制创新积累竞争优势,加强政府在鼓励、支持、推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企业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整合,从而使文化贸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作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一、方志刍型胚成于《史记》说任何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形成,都是缘于社会需求的.并且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文文化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的.方志是方志科学运动的核心,它是随着社会与社会人文文化文明进化渐渐发展形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只有人类在有了对记事的需求下方志始能孕育而出.我国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运用“结绳”、“锲木”、“刻陶”等作记号以记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记事技法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夏、商奴隶社会已发展为使用甲骨文、金文等技法记事.周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封建社会变革,国家制度逐步健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事社交活动空间频繁,这时再用甲骨文、金文的记事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记事的需求,于是便发明诞生了文字,并且获得从由刻符号记事革新为刻字记事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了使用文字书册典籍记事存史的飞跃.《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相似文献   

17.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儒商虽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现意义与之相当的"儒贾(商)"和"(儒)士商"概念。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经营管理准则和生活指导,有良好品德和专业知识,并在商业经营上取得成就的商人。中国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随之出现;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儒商文化为当代儒商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陈红兵  亦辛 《东岳论丛》2006,27(2):175-178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古代中国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方面优于古代希腊,形成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是相对封闭。相比之下,在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等方面古代希腊却明显比古代中国优越,这大大有利于其开放型文化的形成。双方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