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实业教育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前身,其发展与晚清教育改革进程相伴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部分。实业教育制度在清末癸卵学制推行以后得以确立。晚清实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包含政府、士绅和商人等多种力量。人为推动使实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师资力量不足是晚清实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而经济力量不是主要推动力,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实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实业教育,拉开了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序幕。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主要包括体制制度化、学科专业化、办学力量大众化、学术思想多元化及发展模式本土化等几个方面。中国职业教育早期现代化既有黄金时期,也有低迷阶段,其中的成功与不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职业教育法(修正草案)》又处于新一轮修订征求意见期.该文借此重新梳理我国职业教育的立法思想,对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立法历程,以其思想脉络为源加以研究.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是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一个启蒙阶段.民国之初,通过加紧制定新学制和密集颁布一系列法令,进而完成近代实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蜕变.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各阶层女性受教育状况普遍得到改善,贵族女性以修女院教育和家庭文化教育为主,中产阶级女性以家庭技能教育和学校文化教育为主,而社会底层女性则是学徒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时期,西欧女性教育现状与此时期的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教育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既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 ,也是实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张之洞关于创办实业学堂的独到见解与实践 ,不仅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且为当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袁野  韩芳 《兰州学刊》2010,(1):207-209
清末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兴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时,农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外聘农学教习、农科留学生、新式学堂毕业生、传统教育出身者四部分构成。对这一时期农业教育师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今人厘清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由外源一内外并进一本土化的复杂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伟 《学术论坛》2012,35(4):220-225
手岛精一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教育家和实业教育家,被誉为日本的"工业教育之父"。对发展日本职业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形成的"手工科教育论"、"女子职业教育论"和"工业补习教育论"等独具特色的工业教育理论为日本明治时期工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明治中后期的产业近代化,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手岛先生的工业教育论不仅对日本明治时期的职业教育起到了灯塔作用,对解决我国现行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凯希 《江汉论坛》2012,(4):115-120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对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民国初年一系列有利于工业技术进步的法规相继颁布,民间投资实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从而为欧战期间湖北工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湖北早期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
中华职业教育社延续发展探因曲广华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在上海成立。它最初是以“职教救国”为宗旨的教育团体,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倡行职业教育,为发展民族经济培养技术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即发展实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衰落的演变过程。1912年至1927年是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在公民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表现出三个特点:1.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与探索中国式的公民教育紧密结合;2.由民间自觉发动,走出一条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3.体现出公民共和主义的思想特色。研究民国前期的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适  顾昕 《东岳论丛》2011,32(2):125-130
基于最新的统计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办学主体和经费来源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的研究发现有三点:第一,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其主体部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持续高于国际水平;并且,与国际上职业教育规模下降、职业教育向高中后阶段上移的主流趋势相反,中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持续增长和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趋势。第二,中国各级职业教育中民办教育所占比重在国际上均处于偏低的水平,民间办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在中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存在着个人学杂费所占比重偏高和社会投入明显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多样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经验。在各种高等教育形式中,自学考试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加快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自学教育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必须坚持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并重。当前的重点为:一是大力发展农村自学考试;二是努力构建职业教育新板块;三是注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复兴,由过去的原始民间宗教逐渐走向成熟的教会式宗教;道教藏书也从无到有,发展到种类繁杂、藏书数量惊人的规模。在道教发展史上,这一时期占据特殊的位置,为隋唐道教藏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鄂华创作的独特性在回顾与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时,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先生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勾勒出大致的框架①,即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灵魂”为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内容与形式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但从这一评价角度去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作家鄂华,此人则是这一时期文学的“独一个”。因为无论从鄂华的作品看,还是从其追求看,…  相似文献   

16.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业家,在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张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实业与教育,是张謇借助于救国富民的两大法宝,即所谓“富强之本也”①。他认为实业与教育是一对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伴侣。没有实业作为教育的经济后盾,大谈办教育,显然系纸上谈兵;同时要想改良和发展实业,又须依赖教育为其提供人材和技术的保证,所以教育亦是一种“直接分利而间接获利”的投资。即所谓“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②也。光绪三十三年(1…  相似文献   

17.
英国宗教改革与大学教育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建立了以国王为首的民族的国教教会 ,国王开始将权力范围扩展到以往属于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域 ,其中加强对大学的干预和控制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都铎王朝的几任君主对大学的干预、监督和控制 ,既改变了过去大学由教会独立控制的局面 ,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 ;而大学本身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扩大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国力日衰,民族危机深重。因国内外刺激,为了挽救危机,国人主张实业救国,兴办近代职业教育,以增强国力,抵抗外敌。在多次学习西方技术实践中,清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积极制定并颁布近代意义的学制,扶持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使其得以在中国成型,并最终以制度形式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正平 《文史哲》2007,(3):127-134
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70多年间,教会大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传统封建教育衰败、瓦解直至被废除的历史过程中,教会大学所起的作用,总的来看,是加速而不是延缓了这个过程。对于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而言,教会大学以多种方式为推进这个过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 ,中国实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 :2 0世纪前十年 ,由于受实业救国思潮、清末“新政”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实业获得快速发展 ;但辛亥革命后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实业发展暂时陷入低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使民族资本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战后我国的民族工业一度陷入困境 ,但并不是没有机会获得发展。 2 0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一直呈向上发展势头的。对这一时期的实业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经济变迁状况以及这些变迁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依据 ,进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