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明清时期崛起的徽商把大量资金回流徽州大地,进行轰轰烈烈的新村建设活动,在创造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的同时,文化教育也独树一帜。徽州古村落蕴含着几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积淀下来的生态学思想、生存智慧与崇文重教风尚,对于今天的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仍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抢救古村落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以江西婺源古村落为例,阐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村落系统化保护机制,希望对古村落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以古村落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母,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元素。但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产业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矛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致使文化保护发生了让位,古村落文化保护境况堪忧。因此,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创新保护与活化理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努力促进古村落文化的保育与活化。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的人聚空间布局塑造了自然和谐的空间意象,从空间意象到文化意象的升华,是耕读文化的展现与外化.古村落的规划建设与中国儒道思想密切相关,而乡村儒道思想体现在古村落中即为耕读文化.在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中,这种空间意象和耕读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产业开发精神内核.诠释古村落空间意象与耕读文化的人文精神以期望对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也和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一样,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无法绕过的课题。因为古村落是众多遗存单体的有机共生,因此决定了它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往往有着远胜于其他各别的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同时又基于它是现代居民实际使用的活文物,所以古村落的保护还必须探讨它自身的规律。本文中。笔者对以上现实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良性互动及其基本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村落园林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阳 《江淮论坛》2010,(4):189-192
徽州古村落整体呈现出园林化意境的独特魅力,在众多地域性古村落中独树一帜。本文对徽州古村落园林化产生的基础、村落布局、环境完善、构建园林化村落整体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新农村建设、都市住区规划、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城镇化发展既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谐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要将城镇化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城市的人文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其本质都是农村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了这一规律而采取有效行动,可以直接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积极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在旅游背景下的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机制,将村民放在文化生态演变的主体位置.首先构建了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基本模式,然后以张谷英古村落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室内资料整理,实证分析了旅游背景下张谷英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路径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社区旅游参与明显改变了张谷英古村落经济结构,导致古村落核心区人口空心化,引起古村落社区关系变化.村民旅游感知使古村落村民重新认识古村落价值,诱发出古村落内在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村民对经营商与管理者感知上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使古村落文化生态朝良性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但大规模、粗放型、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却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各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损失浪费严重,城镇化建设中的负外溢性凸显,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生态不和谐,城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较难实现。实现区域生态化发展,应反思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将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细化设计规划方案,加大监督力度,切实落实规划方案,贯彻重质不重量的指导方针,合理规避城镇化建设的负外溢性,促使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对全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俗旅游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闽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通过SWOT分析法对闽北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与弱势,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为闽北民俗旅游的成功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区域化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地方高校,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融入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对如何以新的视角认识和发挥地方高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正相关的互动关系:新型城镇化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主动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去,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提高城镇化绿色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乐居、宜游的美丽城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俞源古村落的价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从文化视角剖析了当前俞源古村落开发中的各种问题,揭示了俞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文化基础,探讨了俞源古村落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对策:以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为核心,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找准切入点,在保护与传承的有机统一中更好地弘扬俞源文化;依法管理,制定、完善和健全古村落的开发规划和保护制度;多元投入,提升素质,理顺关系,确保古村落开发保护工作的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17.
李云  张永亮 《理论界》2003,(1):35-36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城镇化(它与城市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建设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发展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能推动城镇化发展。文化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现代化和城镇化。此外,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还可以创造出经济价值,正逐步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略。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及人口因素。目前,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大力引导乡镇企业在农村城镇的集聚发展;坚持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搞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目前面临三种现实命运,分别是作为文物被保护、作为景点被开发和作为古董被盗卖;古村落的保护模式则主要有以下四种:乌镇模式——景点式、婺源模式——景观式、丽江模式——分区式和新天地模式——杂糅式。将古村落保护从客观上硬性地纳入体制机制(法律和资金),从主观上建立软性的道德约束,再自上而下——政府、保护单位与社会三方联手,是保护古村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福建当代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任务。福建省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推进福建省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体化"发展既是福建省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考虑,文章重塑福建省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体化"互动机理和耦合度协调模型,并运用耦合度协调模型测度福建省九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体化"水平,得出福建省九个地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本未达到协调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