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龙泉铁传奇     
一个在生活中遭受歧视、险些走上绝路的人,却成了闻名遐迩的乡镇企业家。一个在山沟里埋没了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汉子,却用粗糙的双手,托出了一家集炼铁、炼镁、炼焦、铸造、采煤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并生产出荣获全国首批“星火奖”优质铁,产品远销国外。一个只能用血泪之墨涂写自己坎坷命运的人,却在太行山上用铁与火冶炼出一支男子汉的壮歌,一出远近闻名的龙泉铁传奇……他是谁?他曾经想到了死“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像一块铁矿石,永远被压在大山的底层,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价值,因为连发现我、测试我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富翁,其实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一天,他到另一个富翁家里去,看见了三层楼的大屋宇,巍(wēi)峨(é)壮丽,非常阔气,心里十分羡慕,自己想道“:我的钱,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造一座和他一样的三层楼呢!”回家之后,他马上去叫了建筑师来,问他说:像他家那样的三层楼,你造得来吗?”建筑师回答说:造得来的,那座三层楼就是我造的。”富翁就说:“好,你马上给我造,要和他家的那座一模一样的。”建筑师就动手平地基,垫(diàn)础(chǔ)石,打墙脚,忙个不停。但富翁在旁边看着,一点不明白他在做些什么,就问道:“你现在这是做什么?”建筑师说:我给你造三…  相似文献   

3.
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来世我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  相似文献   

4.
吴作兴 《老友》2013,(2):39-39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蜡烛     
传说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死神山洞里一支支燃烧的蜡烛……一天,死神不小心弄灭了三支蜡烛:一支是人,一支是蜜蜂,一支是狼。他们同时到达死神的山洞。人说:“我正在饮酒作乐。”蜂说:“我刚飞进一朵花。”狼说:“我正冲在追捕猎物的最前列!”  相似文献   

6.
刘亮程 《社区》2013,(5):52-52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理解     
人都是不完美的,正是这种不完美,人才向社会呼唤宽容,向同类请求谅解。理解代表着宽容和认同,是指在多元化理念中所达成的谅解,它是开放式的,是一种“我不赞同、但可以接受”的人文观念。比如抽烟,大多数人是不赞同的,但如果你真有这个爱好,你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抽,我也不反对。再比如同性恋和变性手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赞同的,但是既然你做了,我们也不把你视为洪水猛兽。理解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在无利害冲突的情况下,双方达成的一种共识。人与人之间能不能相互理解,关键看在双方的背后是否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在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智力很好,人也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仔细观察过他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时眼神老是不对劲,自习课上也是眼睛盯着书,半天不翻一页,我在他身后站老半天他都发觉不了。我断定他心里有事,不能把全部心思用到学习上。于是我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认为你和老师是知心朋友吗?能不能把你的心事说给老师听听,看看老师能不能帮你?”  相似文献   

9.
我有位好友,他为人耿直但认死理。只要是他认准了的,谁也难以说服,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一生中,他既不好吃喝,也不爱穿戴,就有一样——嗜烟如命。他不抽好烟,可一天3盒,数量不能少。他每日清晨6时左右醒来,人还没出被窝,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抽烟,第一支刚点着,第二支就接上了。一天中就这样一支接一支的抽,只是在吃饭时才把烟暂时熄灭,刚一放下筷子,就又点着了,直到晚上躺到被窝里抽完最后一支,丢掉这一天唯一的一个烟蒂,才合上眼晴。 因为抽烟,他的所有衣裤都留有大大小小的“纪念  相似文献   

10.
阅微草堂     
肖复兴 《社区》2013,(23):32-33
中国文人中,我第一个听说的是纪晓岚,那时候,我也就刚上小学。原因很简单,我父亲是河北沧州沧县人,纪晓岚是沧州献县人,两县离着不远,父亲便以为是老乡呢,很为家乡有这样一个编撰过《四库全书》的大文人自豪。现在想想,那种自豪没来由,纪家肖家,插在祖坟上的香火差远去了,父亲多少有攀龙附凤之嫌。  相似文献   

11.
书要捧着读     
王蒙 《可乐》2008,(5):75-75
去年,我去了趟重庆的全国书市。给我的印象是,场地大,关注的人非常多,不仅是一个书市,还是一个读书节、文化节。这也说明,在网络时代,喜欢书的人还是不少。网络上的浏览,从广义上说也算是阅读的一种。但是,它跟阅读印刷的书籍还是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何飞鹏 《社区》2012,(20):24-24
在一个餐会上遇到数年未见的老部属,我问他近况如何,他难掩难过之情。告诉我他正在低潮中。他是一个公司的二把手,但董事会找来了一个空降的总经理,总经理也带了一位副手,让他这位原本韵二把手无所事事,变成公司的边缘人。我问他,想要离开吗?他说不.他在这个公司已经很久了,过去对公司有很大的贡献,也有情感,他相信未来公司一定可以看到他的价值。也一定会再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李妮 《老友》2009,(10):20-21
在人们的记忆里,唐山是一个与地震联系在一起的符号。但在我,1976年最深的印记不是灾难而是一支漂亮的花铅笔。铅笔上有一朵粉红的花蕾,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那东西叫橡皮。在这以前,我不知道铅笔可以这样美丽,我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可以修改书写错误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钓鱼     
每一个人都有快乐的体验,当然我也不例外。一次,爸爸买回一支组合的鱼竿,要我自己组装,我觉得十分有趣,就动手做起来。一做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要贴、要粘,真是麻烦!可是我的耐心和信心战胜了困难和失败,终于在三天后做成了一枝又轻巧又美观的鱼竿。这时我高兴得  相似文献   

15.
回国以後,和大家一样,我面临着创业时走、看、观察和理解的问题,当然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我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其实最初在美国创业时也是吃了不少苦的。现在总算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是学计算机的,但我选择了机械产业加工产业合作。当时有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麽会有这种选择。但据我观察,我们国家民族产业的振兴还要有一次机会,现在正面临大的产业集团的发展,正处於产品转型时期,这也是所有大的企业最大的难题,这里如果从产业结构上分析,改革开放之初20年里,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原因是明显的。所以我选择了非…  相似文献   

16.
听江     
他从小就盼江、思江,等地真的来到江边时,因为双目失明,他只能去──到了长江该像孩子见了爷爷奶奶,撒开脚丫奔跑过去。可生活之中还真有到了江边不看江的人。这冷漠的人就是我,是一个目中无彩的山中来客。不春江不等於不思江,不听江。长江之波连著华夏心跳也有我微弱的脉搏。我可以不看,但不可不听。最初听江是小学上《西门豹》那堂课,童男童女祭江的故事令我同情但惧怕。多数人的吉祥为何要建立在少数人的灾难上?江有何神奇,多长多宽,是何形状,这是儿时的我最想知道的事,可老师没讲,我也不敢问。我把疑团挂起,跑回家里问奶…  相似文献   

17.
一个创立时间刚满一年的公司就嚷着要IPO,没有人认为它是疯了,这是一个造梦的年代。从门户网站到移动互联SP再到网游,从新媒体到视频网站再到SNS,在一夜造富的互联网世界里,从来没有一个行业的IPO能来的这么快,也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有如此火箭般爆发性的增长。它,就是团购。这样的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它就是发生了。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 《社区》2014,(20):16-16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天津去领一个文学奖,出版社的人领我去见了孙犁。天津至今就去过那一次,孙犁也是我唯一登门拜访的作家。孙犁的家是个大房子,并没有隔间,几个书架子也不高,后边有张床,前面有张桌子,他就坐在藤椅上。我那时把孙犁奉若神明,进去就紧张了,脸上老出汗,没敢去坐。孙犁说:坐呀坐呀。拿了凳子让坐到他跟前,又倒了一杯茶。  相似文献   

19.
萧冰洁 《社区》2010,(20):60-60
一 有一次,大概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把全班58个人的名字全都写到一张白纸上.并且在每个人的名字前面都画了一个圈。然后在我喜欢的同学前面的圈里打钩,不喜欢的就画叉。结果因为我没有妥善保管,这张纸落到了我们班某个男生的手上。一下子,被我打叉的同学都围到我身边开始质问我。我很慌张不知道该如何辩解。突然,阳一就走到了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20.
尊重少数     
王春玲 《社区》2014,(27):60-60
楼前正在建造一个广场,工程车、挖土机从早晨八点就开始轰鸣,一直要持续到傍晚。载了土方的工程车经过时,整幢楼房在微微摇晃。因为我上的是晚班,白天需要休息,我深受其扰。按照我的经验,我的烦恼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道理很简单,附近居民中白天在家的人只是个别的,受到噪音骚扰的也只是个别人。在我们的这个社会中,利益诉求能不能达成,不在于是否正确,而在于是否人多力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