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凸现,既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明显地突破了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又标志着精神生产力获得了新发展。随着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自身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人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新的影响。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时代的发展要求致力于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要求。生产力能够跨越发展吗 ?唯物史观包括不包括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 ?在实践上如何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了唯物史观理论中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 ;二是依据人类的历史实证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一些典型过程 ;三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科学地预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为当代全球化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当代全球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双重影响。当代全球化是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过程 ,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诸多矛盾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图景。全球化时代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人类社会的交往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命题。前一个命题曾为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拒斥;后一个命题曾为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所忽视。这两种片面性都曾经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揭示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关联性。不能谈人变色,但要区分人字使用的不同语境;要坚持以人为本,但要防止抽象人本主义的误读;人的全面发展并非以人为本的纯逻辑展开,必须科学地理解二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又是农民的地位问题.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缺失;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则关乎社会和谐理念与准则的基本确立.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人文关怀的价值传统,又以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的批判精神匡正了人本主义关于人的思考的理论迷失和现实缺憾,并使人文关怀内化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性向度。考察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文关怀向度,打开处于遮蔽状态的唯物史观的人文价值取向,对于恢复马克思哲学本真的理论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现代医学模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界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在本质上是静态的,而未能体现动态的历史性思维向度。这种缺陷使得内含于现代医学模式中的革命性观念难以彰显。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以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为立足点,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以解读,才能深刻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经济学的劳动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这一生成过程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理论完成的。劳动生产力向人回归的理论历程,是马克思思想嬗变的转折点。这一切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体系的最初文本。生产力概念的生成,始于经济学批判,源于共产主义理论要求,生成于哲学的科学阐发过程。把生产力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对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对熊彼特、诺思理论的影响。波普则从科学哲学角度进行了批评。在它成为官方理性后 ,其批判性大为削弱 ,我们应促使其科学精神复归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批评不断变革发展,理论资源更加丰富,文艺观念更加开放,文艺批评方法更加多样,文艺批评学科更加追求独立性和自律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最主要的是唯物史观视野的缺失,由此导致批评视野狭隘和价值观迷乱。重新理解唯物史观视野及其主要文艺观念,从而对当代文艺批评中的理论视野以及自律论、人性观、审美观等问题加以辨析,是颇有必要也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伦理关系,亦非其它生物与人有所谓的平等权利,更非自然界具有不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孤立的内在价值,而是由于环境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环境伦理的实质是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协调并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学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研究往往绕过历史这一基本概念,或许因为缺乏对人与历史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对其诉诸以"人类实践活动史"或"研究对象史"与"研究方法史"的统一的阐释,这种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唯物史观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研究唯物史观历史概念,一是要从历史观嬗变的角度弄清近代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对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维中探讨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理论根基及其深层意蕴,惟其如此,才能揭示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本真意蕴。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概念指征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消除人的自由本质异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早在唯物史观诞生之日就受到质疑。时下教科书对唯物史观教条化、简单化表述,学界对唯物史观不恰当的修正,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并不鲜见,其观点也不新颖。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时,把逻辑表述等同于理论阐述和实际运用,从而造成了三者的背离,并导致人们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与宗法制度的土壤,孕育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社会基础、以"神的依赖关系"为精神基础的传统社会,并在"礼"的整合下形成了天、祖、圣及君、父、师这两大崇拜系列相关联的信仰结构.在这个信仰结构中神圣与世俗间并不存在应有的紧张性,而是把世俗权威神圣化、绝对化,最终造成宗教精神的变异与文化的"专化".由于这种"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文化只具社会静力结构,缺乏社会动力机制,终于导致古代文明的停滞.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初英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团体,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前卫主张与其自身的阶级属性似乎不可调和。但唯物史观的文化观点同样强调了意识形态具有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及其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因此,从这种观点出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为我们考察和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市场经济驱动城乡一体化,强力撼动、瓦解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更深层次焕发出国家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文章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个人知识理论区分了言述知识和默会知识,波兰尼认为在这两种知识中理解因素极其重要,而它们在认识能力上对应着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这两种判断力的运用是无规则可循的,因而同样依重于理解,它们又分别与科学说明和科学理解相对应,在科学知识中,科学说明是言述知识的解释系统,科学理解是默会知识的解释系统,而这三对范畴之间的并立,最终都是为了解决科学认识中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