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平同志一反前人成说,断言荀子《天论》篇“强本而节用”一句中的“本”非指“农业生产”,“只能理解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见《河北学刊》1987年第1期。)这种理解令人难以赞同。荀子的原文如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移,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信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荀子·天论》)这段话语意明显,并不费解。首先,“强本”与“节用”对举,表明“本”是与“用”(消费)相对的生产。荀子的意思是,只要增加生产和节制消费,天(自然界)就不能使人陷  相似文献   

2.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字含意,凡注本多释为“农桑之事.”今略举数例:四部丛刊本《荀子》杨倞注:“本谓农桑’.张默生《先秦诸子文选》:“本,即本事,言农桑也. ”北京大学《荀子新注》:“本,这里指农业生产.”《中文大辞典》木部“本”下第十五义项:“国富之源,指耕稼农桑”引“强本而节用”为证.七九年版《辞海》木部“本”下“本末”条第三义项:“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对经济部门的一种划分.”“商鞅、《管子》作者、荀子等都以农业(包括家庭纺织  相似文献   

3.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今本《荀子》既说“性恶”也说“性朴”,且“性恶”说仅出自《性恶》篇.该“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与同篇中反对抽象化、价值化、无符验化地论人本性的立场相矛盾,且“性恶”结论前的论证文字实不能有效证明“性恶”而只能证明“性不善”以辩驳性地反对孟子“性善”说.荀子是“性补”论者,他在驳斥孟子性善说时所建构的是“材—性—伪”及伪性有别、伪材有关、化性起伪、积伪成圣的学说,并强调治世必须依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恶》篇的“性恶”系“性不善”之讹,始讹时间约在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以“性不善”校勘之,可厘正荀子文本、廓清荀子思想、恢复荀子声誉而揭开此二千年的学术谜案.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点校本的出版 ,由于正文与注解都有标点 ,为人们阅读这本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 ,由于点校者的疏忽 ,《荀子集解》的点校本出现了几处不应有的错误。现特为拈出 ,以供再版时参考 ,并加以订正。1 在《非十二子篇》中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标点的 :子思唱之 ,孟轲和之 ,世俗之沟犹瞀儒 ,然 ,不知其所非也 ,遂受而传之 ,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若夫总方略 ,齐言行……此段中的“也若夫总方略”句不通。这一句的句首“也”字 ,应是上一句“是则子思、孟轲之罪”的句尾。点…  相似文献   

6.
荀子:被湮没的大儒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的大儒,《史记·儒林传》曰:“孟子、荀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孟子之学,见诸今本七篇;荀子之业,除其书而外,并于后世经学极富影响。清儒汪中《述学·苟卿子通论》、胡元仪《郇卿别传》《郇卿别传考异》,遍稽群藉,详征众说,考证毛诗、鲁诗皆苟子所传,韩诗亦受荀子影响甚巨,其余若春秋左氏传、毂梁传、二戴礼,皆传自苟卿,又称苟子善《易》,其传人则无考。  相似文献   

7.
李峻岫 《云梦学刊》2010,31(1):25-28
西汉韩婴之《韩诗外传》杂采先秦之经子传说以说《诗》,其中援引最多的当数《荀子》,以致前人多认为《韩诗》为“《荀卿子》之别子”。实则就《韩诗外传》一书来看,韩婴固然在诸多方面受荀子影响,但也吸收了孟子的很多观点,表现出一定的尊孟意识,韩婴在人性论、法先圣等问题上都体现了其兼综孟荀的倾向。在权变观、并田制等观点上则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外传》袭取《荀子》“非十二子”之论而删非思孟之文;引《荀子·儒效篇》而删去“法后王”一段均是出于其尊孟意识,亦是其自身思想倾向之合理要求一  相似文献   

8.
谄主以邪 ,坠主不义。 (臣术篇 P36 )按 :谄读为陷。《荀子·修身篇》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 :“谄之言陷也 ,谓以佞言陷之。”此文谄与坠对举同义 ,正当读为陷。《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导主以邪 ,陷主不义”是本书所本 ,虽然“陷”在下句 ,但可确知谄当读陷。《书钞》引谄作谗 ,未得其义而妄改 ,不可信从。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 (同上 P50 )按 :当于“君”字逗 ,尽 ,《荀子·臣道篇》作进 ,古字通。《汉语大字典》 :“尽 ,通进。”举《吕氏春秋》、《史记》二例 ,《庄子·齐物论》 :“其行尽如驰。”台湾学者严灵峰《庄…  相似文献   

9.
荀子言性恶,主张通过“化性起伪”来实现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化.学界多认定荀子人性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在《性恶》篇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后,提出了“性伪之分”学说,由此可见,荀子在此所言之性是“恶”的“性”,但《荀子》篇中也有“性伪之合”的论述,此处的“性”并未被认定为“恶”的“性”,由此可见,若认定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荀子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性”一方面是符合“天道”的“自然天性”,另一方面是落实到“人道”的“社会性”.荀子人性论中的矛盾之处也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10.
荀子非性恶论者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千多年来,人们皆以荀子为性恶论者,其基本依据是当然是《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但是,该篇极可能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后学所为,因为,它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荀子都不以人性为恶,而以之为朴、为善恶未定、为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等也可以旁证荀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易大传》的著作年代,近人认识不一。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我相信《说卦传》以下三篇应是秦以前的作品。但是,《彖》《象》《系辞》《文言》则不能出于秦前,大抵《彖》《系辞》《文言》的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在《彖》之后。”李镜池《周易探源》:“《彖传》与《象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系辞》与《文  相似文献   

12.
荀子早年、中年、晚年分别传习《左传》、《公羊传》、《春秋觳梁传》,由此可将荀子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思想。今本《荀子》中属于荀子早期思想者有《议兵》、《天论》、《致仕》、《非相》四篇,属于荀子中期思想者有《王制》、《正论》、《礼论》、《性恶》、《正名》、《儒效》、《强国》七篇,属于杂录荀子不同时期言论而成之作品《大略》一篇,其余二十篇是荀子晚年居于兰陵时之作品。  相似文献   

13.
释“节然”     
<正> 《荀子·天论》:“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历来注家对这段话中的“节然”二字注释得都不够明确,有的甚至注释错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搞不明白,不仅会误解本句的句意,而且对有关上下文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妨碍对作者思想的了解。清代俞樾在《诸子平议》中,把“节然”中的“节”字以及《强国》篇和《大略》篇中的几个“节”字注为“适”,这是很有见地的。后来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又把另外几个“节”字注为“适”,也都是正确的。《荀子》中“节”字的用法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比喻是艺术中的艺术,这句话很有道理。比喻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事物,让人们容易理解;用具体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给读者联想的余地;突出人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明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的印象。精巧生动的比喻,在鲁迅小说里到处可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提炼了当时的群众口语,使它的语言具有全新的色彩。如第六则日记一连用了三个比喻:“狮子似  相似文献   

15.
荀子文艺美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荀子》,除哲学论文之外,还有两篇是由61篇文学作品所集成:《成相》篇收入56首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作品;《赋》篇收入5篇小赋。刘勰给这些小赋的评价是“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文心雕龙·才略》),并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荀赋中的两篇,在这指代荀子赋体的作品),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荀赋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可以说,荀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有影响的诗赋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还发表了不少文艺美学方面的言论。他的《乐论》篇,是  相似文献   

16.
诗的借代     
一 读过题为《学诗随记》和《写诗漫话》两篇短文,获益非浅。但是,两篇文章都把借代和比喻混同起来,则似欠妥。《学诗随记》说:“借代,属修辞格中比喻的一种”。《写诗漫话》说:“比也叫比喻,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是用那一事物来比喻这一事物,但要求在两种事物之间,有内在的某些联系,或形象上的近似……”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荀子《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的真伪问题,现在提出来讨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于汉赋这一文学体裁的源流分析,关系到能否对它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把《赋篇》作为赋体的渊源来分析的,从而承认前人所说荀子是“以赋名篇”的创始人。实际上,大多数学人在作出这一论断的时候,皆出自于“聊备一说”的学术研究心态,《赋篇》的特点与谜语毫无二致,何以能称之为“赋”,其间原因却不去细究。《赋篇》的体裁能否作为“赋”来评判?《赋篇》的内容是否荀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文学,虽然不具有欧洲文学那样发达的史诗传统,却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体积。长江莽莽苍苍,黄河奔腾咆哮,大漠千里,南海浩瀚,辽阔的幅员是我国产生伟大文学的基础。诗经中《大雅》保留了周民族发展史的片断,这已经有较多的人论及。保存在《荀子》中的《成相》篇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百家学说的充分展开,荀子对先秦哲学作了理论总结,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物之所以成。”(《天论》)这一光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贯穿在《成相篇》中的主导思想。下引原文,由笔者分段,庶几见其体制、结构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天钧”、“两行”出于《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认识论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在学术界,一些论者认为“天钧”是形容“道”的,或认为它是形容“道”的自然均平,或者说“天钧”把“天道”比喻成一个围绕中心旋转的轮子或磨盘;至于“两行”,则多以为是指“是非两行”,即“是”与“非”两者并行不悖。我认为,这几种解释都不尽合《庄子》原意。实际上,《庄子》所谓“天钧”虽然体现着“道”的本性,但并不是用来比喻“道”的,而是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循环运动和齐一之性的;而所谓“两行”则  相似文献   

20.
<正> 当前,在儒学研究中,许多人将荀子归为孔孟儒家,但在论及荀子的道德观时,有的同志则将荀子同孔孟相区别,认为荀子侧重于“礼制”和“礼教”,而不注重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第246页);荀子是道德行为上形式主义的始作俑者;荀子的礼只关乎人的行为,不关乎人的动机,不再具有道德的含义(方尔加:《荀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