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河南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难题。一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乏协同联动机制。二是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力度不足,缺乏特色品牌。三是红色文化产业前瞻性谋划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为使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赋能河南乡村振兴,相关各方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建设,彰显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标识;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金字招牌”,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瑜 《金陵瞭望》2007,(10):35-3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旅游开发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从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和成效上看,利用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已经成为我市郊区县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和重要支撑力,同时我们也在探索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乡村精英是当前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精英和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关注。通过对近代以来乡村精英格局变迁和文化精英散落的分析,以及由此引起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和乡村文化日渐凋敝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文化精英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以及促进乡村文化精英层的生长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因此,乡村精英模式的调整、新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城市文化反哺和智力回流等,对于加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具有实用性、社会性、艺术性等特征,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美学基础;然而当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却陷入形式主义的审美迷思中,积淀了中华文明价值的乡村秩序、结构和精神开始涣散,润泽传统乡村生命的共同体艺术开始溃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尊重在地资源和文脉,秉持“去艺术化”的美学原则,不应着眼于单纯的形式化的“造物”“造景”,而是以村民为主体,唤醒村民的主体性价值,重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乡村衰落问题,始于近代的乡村衰落归根结底是乡村文化的衰落,内因在于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重事业而非产业。因此乡村振兴根本上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是乡村文化的产业化。用整体主义和文化自信的历史与文化观念看,乡村并非文化的空场而是富集区,乡村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以物质和精神的形态凝固下来。通过发掘乡村文化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以集约型、内涵式、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影视产业等,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创意乡村,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迫切需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并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存在本土文化挖掘不深、缺乏品牌文化,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乡村旅游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应该做到:突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立足乡土,打造精品活动项目;拓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升级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陇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乡村自然环境封闭、农耕经济形态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太低及政府和政策的忽视等原因导致关陇地区乡村文化设施差,投资少,资源缺;居民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乡村主体空巢及农民缺乏自信。通过发挥政府职能、搞好引导服务、发展乡村教育、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文化精英及找准文化建设载体等途径,可以解决目前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以关陇地区最强势、最典型的民间社火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有效地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社火民俗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海南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之际,学术界有关海南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和讨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下面将就这一时期有关海南乡村文化建设的文献作为综述,从总体上小结有关海南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成果,以期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剧烈变迁,乡村文化逐渐衰败,乡村社会严重失序。当前乡村振兴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而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源自当地文化的知识,与乡村“天然共同体”是一致的。传统社会,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文化交互建构,而近代以来,二者又具双向消解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性知识是发展乡村产业、培养乡村人才、保护乡村生态、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和保障,它与乡村文化振兴存在育民、富民、乐民等方面的价值关联。以地方性知识“内生性重构”乡村文化,能够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进而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具体言之,乡村教育发展由乡村教育认同、居民深度参与、乡土资源开发、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四大核心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托,促成乡村教育的内生型运作。然而,目前乡村教育发展面临乡村教育游离于乡村社会发展之外、乡村文化与校园文化冲突、乡村教育主体积极性低下、乡村基层组织教育功能缺失等困境。实现乡村教育发展由外在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的时代转型有赖于提升教育主体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乡土文化向乡村学校的深度渗透、乡村教育的基层组织完善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基于湖南1395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的同时,存在文化设施总量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部分设施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融通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及时更新、修葺村级文化设施;加强管理与队伍建设,建立对文化设施的长期跟踪和农民使用意见反馈机制,提高村级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村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为重要的文化建设主战场,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内在需求,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湖南嘉禾县为例,系统分析了农民文化需求的状况,提出了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先进文化为引导、以保护传承民俗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有关中国乡村文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整体上看,仍存在许多问题。克服这些问题,需要超越现有学术话语体系,在价值层面承认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并确立其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特殊意义。在学术方法层面要突破现有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以重塑乡村文化的基本面相;另一方面,要凸显长时段、历时性视野下的文化转型研究,以考察文化变迁中的基本规制力量,提炼乡村社会的真传统;同时,也要开展以村落为基础、以事项、事件与人物为中心的文化实践历程的细密梳理,以考察文化延续的机制,重新认识乡土文化自觉与理性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旧"矛盾日益表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化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上,数字化的发展推动着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对文化振兴起到了筑基、固力、提效的作用。目前乡村文化数字化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乡村主体数字素养较低、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从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增强乡村主体数字素养、加大乡村数字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数字化监督体系等多方面破解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困境,为大数据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完善的数字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代乡村地理学、文化生态学、新考古学等理论,以聚落地理学为契入点,从人类文化与空间特质的视角对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聚居地的环境背景、聚落形态、农田景观进行探析。在仡佬族村寨整体大环境背景下,对颇具典型性的务川县龙潭民族文化村的景观构成、空间要素、路网格局、民居样式等异质性景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仡佬族村寨景观的研究价值及诸多严重制约村寨的保护及发展的现存问题。由此对龙潭村的村寨景观开展了遗存保护与旅游发展控制性统筹规划,为寻求山地民族村落景观与农业观光适宜性发展实施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探索一条地域性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被边缘化、表面化、简单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这些地方无力形成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将这些问题放在民族的生存文化是否得以存续,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保持中国特色的高度来认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延续、整体眼光和慎重态度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透过台湾目前农村(包括原住民及汉人)的新发展,包括强调文化与地方产业的达娜伊谷生态公园、布农部落屋等个案,以及强调新文化形成的阿美族两地社会、新头港村的两地社会、陈有兰溪流域的区域体系、会灵山运动、东埔社的文化再创造等个案,来检讨“台湾农村是否还是个农村社会的问题,还是已是个新文化的问题?”“新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为何?”“新文化只是新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还是资本主义经济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性作用出发,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政府重视和现实状况的冲突、政策运行的机制性制约、文化传统的惯性、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及文化消费的当前性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之间的矛盾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新农村发展要着重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作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