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道口镇位于卫河之滨,其地理位置对于发展卫河水上运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明清时期,道口镇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镇;以历史上卫河水运与道口集镇商业繁荣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卫河水运与中小商业城镇的密切关系,对于当今中小城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扬州商业繁盛,除去盐业和水运之利以外,深层原因是远离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自由,因此私商得以自由发展,商业和文化呈现个性化和多样性.古代京商,商人主体表现不充分,因此经营没有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才能张扬个性.主体性、个性化的真正彰显,是北京现代商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中原地区河流众多,水运发达,无论是在中华文明起源时代还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原地区发达的水系和水运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原地区水运的兴衰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对历史上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中原地区的水运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此,本刊特邀几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各自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争鸣,促进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贾、沙、颖三河流域的形成促使中原出现一批新兴转运贸易型城镇,周家口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凭借其便利的水运条件,转运贸易不断扩大,清朝前期的周家口镇成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基地以及省内商品流通的中心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商业的繁荣与城镇的发展。但是单一商业发展模式致使其落后于近代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从此,武汉就逐渐发展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中部的商业重镇和近代工业中心。这是和武汉位于全国中部的区位优势即长江中游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地区的资源优势密切相关的。古代以水运为主。武汉处于以长江为干线的横向联系的水运大动脉的中心,干支流联合成网,通达邻近地区,被称为“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经常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镇江由于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交通便利,因而在 1856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被列为长江第一批通商口岸。镇江成为通商口岸后,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镇江传统商业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时期的鸿沟到唐宋时期的惠民河,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贾鲁河,“贾颍”水运航道经历了多次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的地位。特别到了清中期,达到鼎盛的“贾颍”水运推动了依赖于航道的周家口市镇经济快速发展并到顶峰。后来,伴随着航道的衰落,周家口商业经济亦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在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旋律的21世纪,内河水运的低碳和环保优势得到高度重视。欧洲因为在内河水运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备受关注,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欧洲内河水运的多式联运。围绕欧洲内河水运多式联运进程的六个方面,即内河水运交通流量的管理、内河港口管理、内河水运废气排放管理、内河水运废弃物管理、内河水环境管理和内河水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对欧洲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在内河水运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采取的举措、制定的政策和所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并对欧洲内河水运多式联运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概括总结。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内河水运的发展、促进内河水运与其他运输模式的有效衔接、完善内河水运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则的制定等有直接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地处长江下游苏北平原最南端,南依长江,北连通扬大运河,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改革开发以来,不少外地船民落脚南通,经营水运业务。外地船民中已有三代定居南通。笔者走访了解有关部门。了解到在南通的船户仅安徽省霍邱县就达906户,船民人口约七、八千人。加上其他省市  相似文献   

11.
唐代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前期经济重心还在淮河以北,到了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然而在南移的过程中,位于江淮地区的舒州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学术界还未出现专门针对唐代舒州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通几个角度,对唐代舒州经济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合肥淮河路商业步行街中的建筑符号学运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步行街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符号学这一新的理论来研究商业步行街,通过对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上建筑符号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从符号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将来的商业步行街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商业文化起源于经商,服务于商业的开拓发展 什么是商业文化?关于它的确定含义,目前正在研讨中。胡平部长认为:商业文化就是渗透在商业流通领域各个过程,各种商品,各行各业里的文化。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的交易行为总是要受着经营思想、道德规范,民族风俗的制约,而特定的商业准则、规范、观念等等都属于商业文化范畴。可见,商业文化是伴随着商品流通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商业一样历史悠久,并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的成份曾极大地限制了商业的发展,至使商业始终处于低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省由改革的末端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云南水资源丰富,澜沧江—湄公河的通航、长江航运干线延伸至水富港,给云南水运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南要建成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以及通往华东地区的出省大通道,发展水运事业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发展水运事业,就离不开水运人才的培养。目前云南省水运事业刚起步,需要各类的水运人才。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渐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物联网、VR/AR、算法等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新闻生产和传播领域给传媒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智媒成为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向。淮河文化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重视其与新媒介的融合,为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其具有时代感,并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从传播主体、技术把关、叙事空间三个方面探索智媒时代淮河文化的传播趋向。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淮海文汇》2012,(4):8-12
水运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耗能省、运价低、占地少、污染轻的独特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临的土地、资源、环境等压力日益加剧,积极发展内河水运,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尤其是2011年国家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和加快水利发展两大政策的出台,为内河水运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本文结合徐州航道的实际情况,从当前国家内河航运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研究分析徐州内河航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升徐州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对策,以充分发挥徐州水运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水运物流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水路运输为基础,融合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活动.以云南为例,审视水运物流的发展机遇,梳理水运物流发展现状及特点.从综合运输视角提出了“三个跳出”的理念,规划了云南水运物流通道、水运物流集疏运系统、水运物流节点和口岸等具体方案,并总结了相关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业文化是商业主体在商业流通和服务领域中通过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商业全球化、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商业文化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商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商业文化教育的开展,将深化当代大学生的商业文化素养内涵,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纠正其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强化学生未来发展的思想根基,对于商业文化和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处汉水与长江会合处的武汉港,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在运输上有重要地位,一直被国家作为内河重点建设的港口。今日武汉港,是历史上武汉港的发展,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武汉港商业和水上运输业空前繁荣,在武汉港水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县域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县域商业发展的基础,对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县域商业网点规划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建立县域商业网点规划指标体系的理论、内容和流程,并结合秦皇岛市昌黎县商业网点规划的实证研究,提出建立科学、合理县域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