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成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新编》是鲁迅分别在寓居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完成的作品,后期作品在叙事风格和审美效果上与前期作品《补天》、《铸剑》、《奔月》有着明显不同,这和鲁迅身处上海的租界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尽管风格迥异,但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各自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分别展现了西方和东方的早期神话。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女性在男权为中心的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东西方早期父权制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残云的《香飘四季》是农业合作化长篇小说中一部具有精神独异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从“社会本质秩序的断裂”、“阶级斗争生活的移位”与“乡土意识的复苏”三个方面改写了当代文学中有关农业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模式,从而使文学的政治负重在乡土光烛的辉映下,以审美的生活的方式运作起来,显现出一种纤巧轻盈的美感效应。“改写”的动力来自于岭南文化的精神特征以及陈残云一贯坚守的审美品格。对《香飘四季》的“打捞”,让我们以“个案”的名义,在政治涛声之外,聆听到一种长久影响人类精神心理的地缘文化声浪,从而来深度体味当代文学流变的复杂与沉重。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小说与上海的地方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说《天香》更可以看作是上海的秘史。作为"开埠"前的上海书写的一种,《天香》呈现了上海的核心气质——"精致"。这不仅表现在器物和人物的精致,还表现在人情的精致。上海的这种"精致",不仅来自"开埠"后的西洋文化的影响,更来自于"开埠"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北宋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所收146篇作品中有16篇是帝王题材的故事。与前代同类作品相比,这些故事的叙事重心由政治劝诫转向了娱乐媚俗,创作方法由纠缠于正史跃进到恣意虚构,语言风格由含蓄蕴藉变为朴野直露。造成宋代帝王故事世俗化转变的原因是:五代以降帝王权威的严重下降、创作主体社会地位与接受主体审美旨趣的变迁、话本小说审美趣味对传奇小说的渗透。  相似文献   

7.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蛇郎》故事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主要讲述俩姐妹围绕蛇郎产生的矛盾冲突,表现她们在思想性格及道德品质上的差异.作为一篇民间文学作品,《蛇郎》故事不仅具有文艺的审美价值,也对广大女性有着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以现代文化观念来看,该故事无疑包含着浓重的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显示出的我国女性勤劳、善良、勇敢、包容等传统美德是现代女性仍然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9.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独特的文学风貌来源于两种民族文化的融合,融合现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出现,作者对"西游故事"重构新的故事体系,借助奇异文学色彩完成对现存世界的全面消解,作品所体现的新思想是局部商品经济条件下新观念在文学中的诉求,呈现出浓厚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1.
现就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分析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特色和创作成因。着重研究其小说一《灵与肉》、《绿化树》、《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进行分析。张贤亮小说善于发掘“伤痕美”,善于在悲剧冲突中剖析灵魂,追求作品意境和诗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浮石长篇小说《皂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洪钧、于乐、王小薏、黄缨儿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都市欲望男女形象。通过他们的命运际遇和情感纠葛的演绎,揭示出转型时期都市男女情爱关系的时代特质。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壮族民间文学中,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其主人公多为女性,如上古神话《姆六甲》,传说《刘三姐》、《莲花公主的传说》,师公唱本《唱秀英》、《八姑》,叙事长歌《达稳歌》、《达备歌》,故事《虾耶》、《班氏女的故事》、《逃军粮》、《洪宣娇》……可以说,女性形象如天河里闪烁的繁星,照射出壮族女性生存文化历史的折光。这是壮族民间文学一个突出的现象。 许多研究者单视角、单个体对壮族民间文学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大都停留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意义层面上。在此,我们试图把女性形象置于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14.
在王安忆的力作《天香》中,从全篇结构到细节场景都可见影视艺术的影响。小说设置了两条对比性线索,是对蒙太奇艺术思维的演绎;诸多场景类似蒙太奇的组接则实现了意义上的勾连。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极为丰富,且有着重要的表情作用,融合了电影造型艺术的特征。文本以独特的方式对小说进行艺术空间化的尝试。在小说思维中融合影视艺术的因素,呈现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相互交融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5.
一般的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并且他都会把这种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加工溶进他的作品里,从而引起读者的观照。那么,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以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十五回本《孽海花》(增订本)为研究对象)在审美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伦理判断与政治判断的融合和倾斜。即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曾朴是以伦理判断和政治判断作为他的美学准则来塑造形象、描写故事的。然而,这两种判断并不呈平衡状态,而是表现出一种较明显的倾斜──伦理判断不再像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那样占主导地位,政治判断代替伦理判断的角色主宰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从陈端生的《再生缘》到侯芝的《金闺杰》、《再造天》,再到邱心如的《笔生花》,清代女作家弹词形成了一个阅读、批评与创作相交织的链条,后一部作品是对前一部作品的回应和再创造。《再生缘》的“颠倒阴阳”引起了包括侯芝在内的闺秀才女的非议,而邱心如在继承《再生缘》“为女子张目”主题的前提下,对故事的框架和具体细节都作了一些巧妙的设置,既隐秘地表达了她的诉求,又使文中的叛逆性始终包含在温情的道德氛围中,体现出她作为闰塾师的创意。  相似文献   

17.
香港作家梁凤仪的小说《我们的故事之乱世佳人》在家国情怀、女性成长、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小说以宏阔的历史为骨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融合起来展开叙事,发掘和展示了当代香港人个体文化精神品格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小说中对于女性的书写,展现了作者对当代女性的成长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既肯定了女性独立自强的现代精神,也容纳了部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书写,不仅承担了推动小说叙事发展和勾勒叙事空间位移的功能,也在文化审美上使作品更富有地域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地域乡土的眷恋与依赖。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贡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又一伟大文学作品。《故事新编》所营造的极度错裂与充满冲突的空间形态,是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对其个体生命在社会存在状况体认的结果。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故事新编》在审美精神上具有荒诞与冷硬、沉郁的特点,而它的人物塑造也显示与一般历史小说完全不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具有突破以往小说审美传统的创作成就。从作者对生活进行个性化审美观照的艺术追求、从作品揭示人性奥秘的审美价值观取向、俯视整个社会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视角看,《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小说沿着必由之路,向《儒林外史》、《红楼梦》式小说的方向发展的一个路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