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具有极为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传统文化勃兴和“文化强省”的时代语境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尽管当前已取得不少实绩,但受限于观念、管理、人员、资金等问题的阻滞,依然任重道远.文章从机制建设、记录收藏、活态传承、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层面,对保护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重属性,包含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和作为认同政治的文化标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分类保护策略,并讨论了基于认同政治的保护困境。文章认为,在从事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上两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重属性,包含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和作为认同政治的文化标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分类保护策略,并讨论了基于认同政治的保护困境.文章认为,在从事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上两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保存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但传统的数字化保护存在数字化形式简单、数字化传播和传承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等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信息空间理论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形态和特性进行分析;其次,探讨信息空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难题,提出信息视角下的解决方法;最后,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为例,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应用研究。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从不同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规划指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属性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两个层面具体解析,认为"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自然蕴涵着和谐共生、内在一致的关系,这一理论认识是实践中有效"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许多存在的价值,其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捍卫我们不断逝去具有不朽价值的古老文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几方面下工夫:分清主次,积极申报;全方位收集;制定措施,强化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如此,就可使非遗得到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正在逐渐消失,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话题。论述了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并就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丈化,它直接表达着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情感,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联系着世界的人类智慧,是广西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传承各民族文化根脉的宝贵资源财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基于鲜明的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在生成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他者的误读及制度因素等,其意义经历着不断的变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种媒介的参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意义上成为大众文化,而商业开发和大众传媒对其进行的利用与形塑,使遗产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初的内涵,为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加强非遗保护条例、管理办法的建设与实施,促进了非遗项目和保护基地的申报和建设,促使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不断深入,非遗项目国际国内交流传播活动广泛开展,非遗项目的开发、研讨和大众传播蓬勃进行.武汉市非遗保护工作全民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非遗保护的规范还需确立,非遗的生存环境保护有待改善.武汉市非遗保护工作作为个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本文尝试对有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文文献进行回顾评述,以期从整体上认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省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以政策法规为根本保护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深入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强化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与形象,坚持"活态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