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方言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适用范围很广的表原因的后置成分"嘞/哩事儿",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缘故"。其中,"嘞/哩事儿"在不同方言中因发音不同写作"嘞事儿""哩事儿""咧事儿"等。句法上,"嘞/哩事儿"主要用在表因果关系复句中原因小句的句末,用来追溯事件产生的原因。语义上,"嘞/哩事儿"只用在消极结果溯因句中,所表示的事件是已然事件。分布上,越往北句法表现越活跃,越往南结合面越窄。"嘞/哩事儿"由表示"责任"义的跨层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在河南方言中的虚化程度比较高。就语义和句法表现来看,"嘞/哩事儿"应该视为表示原因的后置连词。  相似文献   

2.
关于连词"别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别说"复句中两个分句间的语义关系。论文拟从篇章角度分析含"别说"的分句中不同成分的篇章功能。通过着重分析不同成分的指称关系、词汇衔接以及省略和替代等衔接手段,找出"别说"句的篇章特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对"别说"句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评注性副词“幸亏”“好在”都可以表侥幸义,后接有利性条件。“幸亏”“好在”的话语功能和表达功用包括主观评注和客观衔接。随着语篇交际动因和高频类推机制的影响,二者都已发生了标记化,演变成具有主观评价和客观衔接功能的标记。就标记化表现形式和标记化程度而言,“好在”的标记化表现形式更丰富,标记化程度也更高,具有连词化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古汉语中"得"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得"作为助动词时的性质和意义,"(可)得(而)V"结构;"得"作为助词时"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和"得"的性质,"得"字补语句产生的时间,助词"得"的来源,"得"字补语句的前后段成分,"V(O)不得"结构;"得"的语法化原因,专书中"得"的用法等。但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诸如助词"得"的来源等。对于"得"的语法化原因的探讨还缺乏深度,对于佛经等一些俗语文献中"得"的用法的研究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证法指出现代汉语中,"哪怕"是个连词,跟其他许多连词一样,它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重点分析了"哪怕"是如何从跨层短语结构(哪怕1)一步步演变为连词(哪怕2)并发展为一个固定的格式(哪怕3)。如今,"哪怕1"和"哪怕2"并没有因为"哪怕3"的形成而消亡,而是三种形式共存。  相似文献   

6.
北京话"因"类连词在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系列脉络清晰的变化。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的"因"在复音化的作用下,逐渐由其他双音节的"因"类连词承担其不同的语法意义。在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因"是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因"类连词,发展至20世纪中叶,"因"的优势地位被复音词"因为"所取代,"因"主要作介词,二者有了分布上的差异。18世纪中叶大量存在的"因……因……"结构在20世纪中叶消失不见。"因为"呈现出逐渐向主语前移动的历史发展现象。18世纪中叶,"因为……所以……"结构就已经很成熟了,19世纪中期继续沿用,发展至20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先说结论后说原因的"之所以……是因为……"结构。而且,在20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强调因果关系密切的"正因为",后有"才"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7.
构词图式“X说是”包含“别说是、莫说是、慢说是、甭说是”等四个递进连词,表示“用以贬低某一事物的重要性,突出另一事物的重要性”“,联系项原则”和信息结构是形成“X说是”复句语序的主要动因。语义量级上,递进连词“X说是”所处复句前后项构成了关于“可能性”的语义量级,“X说是”处在表可能性更大的分句中。历时演变上“,别说是、莫说是”是通过词汇化而成词的“,慢说是、甭说是”是通过类推机制而成词的。  相似文献   

8.
"多半"先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数词,后又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由于处于主语这一句法位置、使用频率不断升高,大约在元代述宾短语"多半"由陈述转向指称,被重新分析为数词。在处于状语这一句法位置、较强的主观性、较高的使用频率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数词"多半"的语义逐渐泛化,由描述客观物理量扩展到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推测,到明代语法化为表推测的语气副词。隐喻与重新分析是"多半"语法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连词"那怕"的词汇化始于明代,至清晚期完成,先后经历了跨层结构、跨层结构和连词并存、连词三个阶段。重新分析是其词汇化的主要机制,前景信息背景化和韵律的促动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在"那怕"的词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语义演变,语用推理是促动其语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十八种杂剧的被动句系统,"被"字句占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由"教""着""吃"所构成的被动句。本文即从"教""着""吃"构成的被动句入手,主要通过平面描写、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关剧中的被动句系统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冀为被动句的历时研究提供更翔实的共时资料。  相似文献   

11.
"忽而"是由副词"忽"和连词"而"跨层词汇化而形成的。除了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外,"而"的附缀化在词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而"的叠用"忽而…,忽而…"构式的形成与词汇系统对"忽、忽然、忽而"等"忽"族词调整、分工有关,构式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对"忽而"的词汇化和叠用格式构式化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对现代汉语中"忽"族词之间异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预设否定副词"白"(无代价/无效果)核心义出现早于预设否定副词"干",二者在北宋时期的连用共现现象表明了副词"白"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副词"干"。二者的语法化进程中展现的语义因子的遗传、句法功能的悬空、与神经中枢系统相似的"有限多联结结构"的语言规约制导是二者发生语法化的基础,二者的语法化历程中主客观语义的演变,揭示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演变方向存在不一致现象,即语言的主观化仅为语法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14.
语气副词"千万"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和现代汉语一些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演变历程,"千万"在语义、句法和句式中的表现都可以从语言的主观性上得到解释。在表达语气上,"千万"经历了从表确定语气与强调语气共存到以表强调为主甚至成为一种表叮嘱的主观标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将就"的句法功能及语义表现,探讨了"将就"词汇化的过程及机制。"将就"为心理活动动词,主要充当谓语,表示"勉强适应某物"。形成上,"将就"由"将""就"这两个词因语言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经过词汇化形成。"将就"产生于元朝,明清时期得到大量运用,从而凝固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勉强适应"的固定词语。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但是"是一个纯粹的转折连词。不过古汉语中的"但是"最初并不是转折连词,它经历了从单音词连用到双音节副词再到转折连词的发展过程,它开始用为转折连词起于晚唐,到了清代演变过程已基本完成,"但是"在口语中几乎完全成了转折连词。  相似文献   

18.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古汉语中"从而"的语义情况进行讨论,对"从而"与"因而"和"进而"的语法语义情况进行对比,进而认为"从而"是一个表示"致使"义的连词,在语用上,它说明前句事件的影响或后果,这一语义概括一方面说明"从而"含有因果关系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它有进层义,进一步阐释前句中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首先梳理"clause""小句""分句""偏句""子句"等诸多相似的概念;再从"动词决定论"的角度对"小句"进行明确界定;最后以小句整合现象为依据,分析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运用此概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