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一直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并一度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改革的巨大成功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出现复兴的热潮,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文章重点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分析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演变逻辑,并据此探讨民间信仰的未来状态.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存在着一些误区,包括研究时空上的随意割裂、研究方法上的随机与片面、研究模式上的简单套用,最终导致研究结论上的雷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将现代历史地理学“尽全时空”的观念贯穿到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过程中,注重民间信仰在时间序列上的嬗变和空间上的分异,同时强调对地域社会神祗系统的整体研究,探寻这些神祗与地域社会的结合过程和空间分异,从而从民间信仰的角度重建地域社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城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民间神之一.自唐至清,华南地区的城隍信仰经历了一个逐渐繁盛的过程.城隍自宋被纳入国家祀典,经明洪武改制后,即具有民间性与官方性的双重特性.由政府正统化的城隍被华南人民所接受,与该地区原有祭祀城隍的传统密不可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社会特别是对边远地区控制的加强,以及地方社会对中央正统王朝的承认.  相似文献   

4.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融合与渗透的趋势贯穿于各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间的三教信仰。明清时期三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盛行,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三教堂作为祭祀的场所,对社会影响颇深。由于三教信仰与传统的儒家独尊思想产生了矛盾,因此国家通过强制力对其进行干预。本文通过对明清山西三教堂的梳理,论述了三教信仰中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冲突与协调,进一步突出了民间信仰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融合与渗透的趋势贯穿于各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间的三教信仰.明清时期三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盛行,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三教堂作为祭祀的场所,对社会影响颇深.由于三教信仰与传统的儒家独尊思想产生了矛盾,因此国家通过强制力对其进行干预.本文通过对明清山西三教堂的梳理,论述了三教信仰中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冲突与协调.进一步突出了民间信仰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晚清到民国,源于传统的上海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与重构。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以信仰为内核、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可以看作城隍信仰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城隍庙社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04-209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形态,是一种合理的民众的地方性知识。从理论层面上看,民间信仰正功能背后潜藏着负功能,但民间信仰的正功能要大于负功能。从实证层面上看,农民对民间信仰的功能普遍持实用态度。农民的个体性特征影响着他们对民间信仰功能的认知和态度,民间信仰的传统功能存在着不断被赋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5,1(5):26-34
本文从福建方志和笔记举例取证,论述福建民间信仰涉及的“寺观”和“祠庙”的分类、民间信仰同宗教的主要区别、“祀神的混乱”与“神道设教”的拟人化和随意性、世俗化倾向和制度化倾向的互动、基于制度化立场的批评指摘与民间信仰的两种因素、“载在祀典”与“不在祀典”、“崇德报功”与民间信仰的双翼结构诸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正义 《东南学术》2007,(2):162-168
目前,民间信仰研究受到了多学科研究者的重视,出版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一反思,厘清民间信仰是否自成一个宗教体系的问题,探讨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对民间信仰研究产生的利弊,解决民间信仰研究中的地方与全国之间的空间张力,有利于推动民间信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1.
金泽 《文史哲》2006,(1):7-9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区域社会与民间信仰——萍乡张相公信仰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相公是江西萍乡信仰最普遍的神袱之一,但现有研究却尚未涉及于此.通过考察地方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可以发现:由于信众、地方精英及政府的支持,张相公信仰由村落神逐步扩展为区域神,而其所倡导的舍己为人、关注生灵思想是张相公信仰长期传承的重要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相公信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亦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浙江民间信仰现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源远流长 ,内容与范围极为广泛 ,渗透在底层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历来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田野采风入手 ,分析浙江民间信仰现状 ,梳理浙江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并在实践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远古时代,社会结构较为单一,社会分层尚未形成,原始信仰与崇拜自然也就未有分野。在文明前夜的文明形成过程中,城乡分野出现,社会结构也显现出以权力人物为核心的上层社会和以普通劳动者为主组成的民间社会。权力人物与上层社会垄断了与天地沟通的种种崇拜与信仰,那些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较为密切的信仰则由民间社会所传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道书文献对“玉皇”来历进行了深入的考释,具体阐明了民间玉皇崇拜得以形成的宗教神学基础及其社会历史原因,澄清了民间玉皇信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宁夏的民间信仰,是这一时期人们生活状况的反映。寺观祠庙数量众多,表现了在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导的宗教信仰的背景下,民众信仰的多元化,也是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需要多元化的反映。民间信仰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节日时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祭祀湫水和修建八蜡庙,是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民间信仰的概念、功能及对策而展开。在基本认同民间信仰特征的基础上,学术界在民间信仰的概念、功能和对策上均存在较大分歧。科学把握民间信仰特征及其态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的社会凝聚机制:性别角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霞 《天府新论》2005,(5):103-106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传统的女神崇拜之所以具有社会凝聚功能,首先在于崇拜对象本身的博爱形象的魅力。在形象上,女神都姿容温婉、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富有女性柔美的气质,令信众产生亲切感。这对于广大下层民众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在于实际生活中女性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崇拜与中国女性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密切对应,正是其获得认同、维系人心的坚实基础。最后是制度的规制和引导。传统国家努力使民间的女神信仰体制化,希望它们发挥社会凝聚功能,但传统国家对民间信仰的规制,却完全以男性社会的伦理道德为准,忽视了女性信仰主体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莫言作品中“高密东北乡”当地的民间信仰是成就其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如其笔下的故乡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一样,作品中对自然神的崇拜、对魂灵的信仰和对祖先神、生育神等的敬奉,并非只是在描摹现实,而主要是为了以物喻人,找到心灵的依托,实现困境中的救赎,并且借鬼魂之口表达现实中人物的心声.对民间信仰的化用,不仅让莫言的作品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能够触及事物的本真、针砭时弊,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并提升了其社会讽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