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纲领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而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则是中国梦的重要维度和实现前提。生态梦的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神生产实践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生态美学天然地充当了精神生产实践的载体和路径。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给当前的生态美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话语和知识资源。一方面,生态美学作为实现生态梦的精神生产实践,在自然确证、感性体验和主体自由的维度弥补了当下学科建设的不足。另一方面,生态美学的实践性也契合了主体的"复情"和自然的"复魅",通过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整生化,使二者相互通约、相得益彰,最终呈现出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风貌,增强了生态美学普世性的话语力度。  相似文献   

3.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思当下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审慎思考生态美学的学科界定,生态美学性质及其成因,生态美学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生态美学在学理的深层逻辑上并不能圆融地解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缺位之后留下的美学问题,故生态美学难以担纲重建美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实践派美学并非如代迅先生引述的"深受苏联学者斯托洛维奇等人的影响","生态美学恰恰与实践派美学逆向而行"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忽视实践美学建立和发展的整体性,仅以李泽厚早期传统的实践美学理论为批评对象以外,和实践美学自身研究的阶段性、侧重的方向性有一定的关系。就实践美学已经形成的整体科学体系而言,生态维度内涵于实践美学奠基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对象中,缺失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生态美学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美学界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我们认为 ,无论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现象,它随特定历史环境而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另一种学说所替代.生态美学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全面激活了美学的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走向应该是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8.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人也要求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主要是: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美学的范围由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规定为三大方面:审美客体(美感)研究,审美主体(美),审美创造(艺术)研究。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美学在社会实践之中与人类的其他知识体系和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区别,从而形成了美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性质。美学在形成过程之中与哲学关系最为谋求,从而决定了美学的哲学性质。美学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过程之中,由于现实所包含的自然、社会(他人)、人自身(自我)的不同方面,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美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9.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对生态美学不要做太狭窄的理解,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们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审美原理和法则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审美层面,那么便具有了普遍性,这样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想通过对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研究,进而探求生态美学普遍的审美法则。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基本美学法则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美和社会生态的多样统一美。  相似文献   

11.
乡村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传统审美意识中重要的一类空间表层。在乡村审美中,视听带来的审美知觉在传统的时空一体观中经由静观的审美走向流观的审美体验,从而帮助人们摆脱现代物欲的困扰,开启人与自然在乡野原生态中的对话。乡村视听审美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人们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并伴随着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等一系列严峻现实问题出现。乡村有着有别于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让人们能够在当前环境所遭遇的困境中从视听审美和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寻找新的审美主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感与亲密感,反对技术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对抗。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是人类在现代性反思中思考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时提出的。中国的生态美学一方面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主潮,一方面是对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超越,但生态美学在反拨主体性哲学、人类中心主义时也有众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4.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具有丰富生态内涵的美国西部边疆为背景,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精心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性融溶共存的"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家园。本文从三个层次着重探究凯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以期为正面临生态与生存危机的当代人类示范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包括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3个层面。这3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诗经》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尊重自然自身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乏自然美这一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自如的特点。目前国内讨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而在于可借此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一种新自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新自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生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自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自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自然观为自然美提供了自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立:单向度的“人审自然”让位给人与自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相似文献   

17.
卡尔松明确提出环境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结合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日常自然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在选择自然审美对象时不仅需要敏锐的身体感知,而且也受其情感、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静观无功利模式———对象模式,而是混融性的审美模式,包括景观模式、参与式的自然欣赏模式等。明晰了“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的理论实质,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日常自然审美行为既体现出人类获取美感的合理性,同时也蕴含着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危险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更应审慎地选择我们欣赏的对象和欣赏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