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异经辑校     
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中荒经昆嵛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太平御览六百七十四引作凌云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壁方百丈。壁字从艺文类聚七御览九百二十七引补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大御览引作一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会水经河水注御览引皆作之又御览引岁上有一字登上有再字其啄赤。目黄如金。其肉苦咸。仙人甘之。此十五字从御览引补初学记二十六亦引此文误题十洲记又与上追复脯条相混惟苦咸二字作若醯较善故其柱铭曰昆嵛铜柱。其高入天。员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皇皇。绿木作绿从  相似文献   

2.
神異经辑校     
序粤若浑舆初启孟幼未分。诡类殊品。日接於目前。游魂灵怪不隔於宇内。故禹铸九鼎益名百物。罗大荒而志怪。包宇合以征奇。山经所述。详哉博矣。若夫九纪以降。三古而远。乾清坤夷。日穆月(?)。生其问者。跡不出禹域。目不睹魁书。而欲探九幽。搜奇入表。则亦张骞凿空。鸟覩昆仑。邹洐谈天。虚传裨海而已。神异经者。旧本题束方  相似文献   

3.
神異经辑校     
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南荒经南方有兽。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谷。名无损之兽。人割取其肉。不病肉复自复其肉惟可作鲊。○鲊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引作(鱼差)(鱼差)与鲊同说文作鲝.使糁肥羹。○糁本讹作(米审)下同羹木作美并从书钞一百四十四引改案说文云糂以米和羹也糁古文糂。而鲊肉不坏。吞之不入。糁尽更添肉复作鲊如初。愈美名曰不尽鲊是也。○旧校御览兽部引此(米审)字作(米审)鲊字作鲜宪曾案御览所引并误今不从南方有银山。长五十里。○艺文类聚八十三太平御览八百十二引并作长五十余里又类聚有广四五里四字.高百余丈悉是白银。○类聚引作白金.不杂土石。不生草木。○此八字以类聚御览引补西南荒经  相似文献   

4.
神异经     
秦汉间方士,多好求仙采药于穷荒之地,故于域外地理,颇有所知。传述既广,即未尝亲历者,亦摭拾其辞以欺世。故其书多荒怪之谈。然辗转传讹,自有所本,理而董之,亦或可考见其朔也。  相似文献   

5.
一《王梵志诗校辑》依据敦煌遗书二十七种不同的写本,以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内王梵志佚诗,经过点校、考释,整编成王梵志诗的全集,对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来说,总算是离开了古董身份,公诸于世了。像这样系统地从敦煌遗书整编出诗人的全集,在敦煌学研究范围内还是不多见的。一九○○年,敦煌藏经洞发现近千年前各阶层人士手写的、总数达万件以上的汉文卷册,它们且多正、背两面兼写,举世命名为‘敦煌遗书’,这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除大量宗教经典及与宗教有关的各种文字外,余则属于民间和  相似文献   

6.
张锡厚同志编著的《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以下简称《校辑》),根据二十八种敦煌写卷,并从唐宋诗话、笔记小说里钩沈辑佚,整理出王梵志诗六卷(另补遗一卷),共三三六首,向广大读者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位唐初民间诗人的诗作原貌,显然是唐代诗歌和敦煌遗书整理研究工作的新的重要成果。编著者化了大量功夫,对所收入的作品作了认真、谨慎的校勘和注释,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敦煌写卷本身的情况十分复杂,如夹杂着许多俗体字、通假字和讹别字,夺衍误倒和字  相似文献   

7.
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宋人曾著录为三卷,今本只有一卷,可见缺佚之多。今本并非残本,乃删省而成,流传至今,至少也有五百年了。删余之物,不免踳驳;流传既久,讹误亦多,无善本可据正。故现在整理此书,辑补甚难,校勘亦不易。近读广西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严沛同志的《桂海虞衡志校注》,觉得其书致力于校辑甚勤,参稽的资料较多,校注、辑录又较详赡,颇具特色,成就是可观的。不过也觉得瑜不掩瑕,量多而质未胜。校与辑两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累精善。现就这两方面的失误,进行磨勘,推明本真,对本书将来的修订,不会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着墨不多,但却以其吝啬赢得了世界的认同,"两茎灯草"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细节.<乔家大院>中的陆大可在书中是一个不太起眼的配角,但这个"山西第一抠"却用自己独特的吝啬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严监生和陆大可都以吝啬而闻名远近,但在吝啬的表象下其精神实质却大相径庭,本文试从多侧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虽着墨不多,但却以其吝啬赢得了世界的认口,同,“两茎灯草”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细节。《乔家大院》中的陆大可在书中是一个不太起眼的配角,但这个“山西第一抠”却用自己独特的吝啬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严监生和陆大可都以吝啬而闻名远近,但在吝啬的表象下其精神实质却大相径庭,本文试从多侧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黄圭 《天府新论》1997,(1):94-95
在璀灿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少地域性文化极具特色,因而显得特别重要,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等就是如此。近年来日见丰富的出土文物,证实了巴蜀文化不仅历史悠久,文明程度极高,而且精湛绝伦,引人注目,三星堆及成都附近的文物发掘,简直新人耳目,轰动了文化界。此外,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份,云蒸辈出的巴蜀精英和他们那些别具一格的人文著作,是那样的辉煌耀眼,独具特色。近日由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政协刘安遇、胡传淮整理校辑的《王灼集校辑》就是林林总总的巴蜀文化精英的著作之一,日前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综合考察西夏新旧两种译本佛经的对勘成果,并结合施经发愿文,对仁宗时期的校经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希望理清仁宗校译佛经的宗教背景、校译规程、参与经师、校经原则、校勘重点等具体细节,为全面把握西夏仁宗时期的校经情况以及当时的佛教面貌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刘氏父子校理图书、编撰目录等工作与两汉经今古文之争的关系,来探讨我国古代目录学是如何被当时的学术思想所影响以及它又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学术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在吐蕃历史上,有很多王妃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松赞干布的汉地王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王妃墀尊公主以及墀德祖赞赞普的汉地王妃金城公主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赞普墀祖德赞的王妃贝吉昂楚。她出生于吐蕃王朝崇佛贵族属卢氏家族,笃信佛教。她不畏艰险,和吐蕃高僧钵阐布贝吉云丹和定埃增一道远赴敦煌兴佛,组织并亲自参与了吐蕃在敦煌发起的规模宏大的抄经事业。藏经洞出土古藏文佛教文献留下了大量由王妃贝吉昂楚校对的佛教文献,本文将其所校对的吐蕃佛经题记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4.
研治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及相关学科,均必须以占有丰富甚至尽量穷尽资料,作为治学的准备与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治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及相关学科,均必须以占有丰富甚至尽量穷尽资料,作为治学的准备与基础。于是,学人们不免或为资料的极度匮乏而烦恼,如先秦时代:或为资料的过于浩繁而无从着手,如明清时期。受各种条件限制,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获取,往往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结果却收效甚微,想来大家都有类似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6.
形似而神异:中西人文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3,(1):146-149
一、概论由于民族特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和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迥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概而言之 ,中西人文精神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1 )都以人为指向尺度 ;(2 )都体现出对反人性的批判意识。不同之处表现在 :(1 )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不同 ;(2 )虽都注重对人的关怀 ,但西方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个体的人 ,而中国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群体的人 ;(3)虽都有批判意识 ,但仍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 ,它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口…  相似文献   

17.
黄凯 《东岳论丛》2020,(1):79-86
鲁迅的古籍辑校起于绍兴而贯穿一生,呈现出辑文广泛、体例谨严的特点。其"绍兴体验"以现实绍兴之感受、留日经历之深化、浙东文化之接续,催生并丰盈古籍辑校的场域,并通过不断返场绍兴与魏晋的空间,带来国民认识的深化、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向和文学创作的突破。重审鲁迅的古籍辑校,应摒弃进化意义上"五四前夕"的新文化修辞,体认其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在文字录校上尚存疏误错讹。有未据重出互见诗校补文字者,有曲解诗意,臆录误校者;有避难就易,滥施空围者;有照录失校,以误传误者;更有臆录者。  相似文献   

19.
一些论著在谈到中古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里的辛伯达形象时,认为他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样具有乐观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与智慧。从表面来看,辛伯达的经历和性格与鲁滨逊确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通过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的比较,则不难看出两者在实质上的差异。概而观之,鲁滨逊是一个近代资产阶级开拓者、殖民者和新教徒的典型形象,辛伯达则更多地表现出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和宗教感情的中古商人的特点,而这两个形象的差异都可以从其宗教文化传统中找到解释和说明。此外,在艺术上也反映着两个形象塑造的不同手法和特点以及两部作品文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神异叙事的世代累积,主要表现在故事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甚至针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特色的时代演绎.就其原因来说,它集中展示出神秘文化的历史传承、多重社会思潮的交互影响以及作为人的本质需求.就其影响来看,这种世代累积的叙事机制,深化了以人神遇合为主题的文学表达,促进了我国早期叙事的自觉发展,乃至影响着民间故事类型的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