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2.
分清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决定作用──评“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论”韦新祺关于精神对物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理论对实践……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近几年在我国哲学界又再次引起争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3.
一、它和恩格斯的科学結論相一致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在探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上,有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一是肯定,一是否定。否定的意见认为:“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决定’一词,如同物质决定精神一样,具有本原和派生、产生和被产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严格涵义。这种关系是绝对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能转化的。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中,出现了这样的观点: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本原,是第一性;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派生,是第二性。因而推导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的结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所谓本原,哲学上是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根本实体,而派生则是指一事物从另一主要事物的发展运动中分化出来。二者的关系可以作以下两方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的“先在”优越性即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意识形态这种作用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却遮蔽了它的限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最终实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角色转换,走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疯狂地全面地歪曲、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们所谓的“法权是经济基础”的谬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胡说什么“资产阶级法权”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的经济基础”。这一谬论,在“四人帮”把持的舆论工具中喧嚣一时,造成混乱。法权到底是不是经济基础,“四人帮”怎样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制造混乱,搞乱这个问题对他们的反革命阴谋有何作用,我们必须予以彻底批判和澄清。法权属于上层建筑,而不是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反复阐明过的。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丝毫没有否认或忽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经典作家一向十分重视并有很多论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把二者割裂或等同都是错误的。对此,理论界似无疑义,问题在于如何认识这种反作用。长期以来,有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不承认这种决定作用,就是机械唯物论,就是反马克思主义。至今有的同志仍坚持这是“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一个决定论,不同意互相决定论。为什么不能把反作用夸大成决定作用呢?  相似文献   

8.
<正> 思想意识,是指人们对世界、社会的系统看法或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经济基础,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研究我国民众现行的思想意识,是推动我国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9.
生产关系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理论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在这里谈几点粗浅意见。我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究竟对不对,请同志们指教。 一、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从来没有出现过吗?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体关系而言,内涵是明白清晰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是指竖立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的总体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对二者如是关系的确认又依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丰富唯物史观时非常重视对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他强调指出,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形状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他把生产关系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形象地称之为形态的“骨架”、骨骼。上层建筑的诸要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的重大突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市场经济的确定,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以它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这个基础。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遵循市场…  相似文献   

13.
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那个“理论家”授意下,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一篇《哲学斗争与阶级斗争》的文章,把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定为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三次原则性的大斗争,并把它与复辟资本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杨献珍同志成了“叛徒”,而且为党内最大走资派在建国以来(即十七年)推行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找到了理论“根据”。粉碎“四人帮”后,有的同志把三次争论中杨献珍同志的一些学术观点,仍然认作是机械唯物论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种干扰,说他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的"先在"优越性即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意识形态这种作用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却遮蔽了它的限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最终实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角色转换,走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钟同志在《略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载理论月刊1933年第四期《文摘报》524期)一文中,对现行哲学教科书关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不是一条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16.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我国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使这一原理具有了新的含义。使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东西了”“……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论断,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一种二元论和历史唯心论的论题。对这种观点我们很难苟同,因为它是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作了不恰当的引申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的某种误解的结果,下面就此误点看法和有关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正>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就是用人类物质生产的生产力状况去说明整个人类社会,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去说明历史发展,把社会运动看成是“自然历史过程”。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好比是一座大厦,最上面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诸关系,底层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而整个大厦则建立在一定的社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围绕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有无决定作用的问题争议很多。有的同志认为上层建筑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决定作用,如果坚持“两个承认”的观点,就会陷入唯心论、二元论,并有上层建筑决定论之嫌。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地表明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它都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再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论。  相似文献   

20.
长期来,理论界对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等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有不同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在,争论的焦点,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如何正确理解“决定”一词的涵义上。争论双方都对“决定”的涵义作了探讨,这是非常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决定”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