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基本目标。只有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对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两者的内在关系,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和同步协调发展,更好地理顺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驱动问题上政府推进与自然演进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法治国家建设必然使权利、平等、责任、创新等法律的元素逐渐成为现代中国人意识的元素。  相似文献   

2.
侯乃平 《理论界》2007,3(12):60-61
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中国未来的法治走向。中国社会正在由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这种变革应从摒弃人治、走向法治做起,从而实现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石岩  马得华 《齐鲁学刊》2007,(4):143-146
时代的发展、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中国必须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以及中央一贯的科学政策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法治提供了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我们需要根据法治理念架构适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必须把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纳入意识形态建设工程,成为推动法治国家进程的支撑及其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中,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必须实现法律意识现代化,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法律意识现代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命题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置于同一体系之中。一体建设可以从逻辑前提、运行机理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展开,一体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在同一体系下厘清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一体建设的运行机理需要探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逻辑关联和重心定位,一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中,中西方国家都存在法官裁量权,但中国法官裁量权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其实,法官合理行使裁量权,能够克服法的局限性,实现正义,维护秩序,促进法治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黎学玲(中山大学法律系)十五大报告讲依法治国,份量很重。重在将依法治国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之中,是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将依法治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市委召开了七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这是对我市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1.
12.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制领域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将促进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科学发展观对法制现代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为此 ,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法制意义 ,把握市场经济的统筹发展对法制现代化的要求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实现法制现代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不断推进中国的法制变革。  相似文献   

14.
农村法治建设与现代法律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制约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 ,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极为落后 ,其突出表现是亲情本位、权力至上等。要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必须从加强农村执法、推进村民自治、深入普法宣传入手  相似文献   

15.
到再龙同志撰文从法制与商品经济的发生、发展的关系上,阐述了市场经济同法制建设的内在联系。一、法制是商品经济发生、发展的产物。商品交换的出现,即私有制和个人独立性的存在,使个人的私欲和行为,同社会一般需要的矛盾日益发生和发展起来。当社会矛盾达到习惯和自然力量无法调整的时候,即社会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即国家就应运而生。法,作为国家意志,就将已经形成的社会制度法律化为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随着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关系的普遍发展,法制也将日趋完善。二、法制现代化是…  相似文献   

16.
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的视角重新反思和评价清末法制改革在近现代中国法制变迁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这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运用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工具着力探讨清末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认为这场法制改革运动具有双重性质,即:它既是资不封建统治集团为了挽救即将崩溃的专制帝国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法制改良运动,又是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影响下所展开的一次法律改造工程。因之,清末法制改革既开始了法律结构的创新性过程,又表现了法律精神的某种价值转型,从而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发端。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精辟地阐明了现代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依存关系。教育对于建设的巨大作用,决定的因素是现代大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结构及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础上,其社会功能远远超出传统教育之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20.
杨泉明 《天府新论》1996,(4):43-44,59
总结历史经验建设法制国家杨泉明邓小平同志根据他在漫长革命生涯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反复强调中国要搞法制,还是法制靠得住。他在1988、1989年先后指出,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命运和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权威和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