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明时期理学之士因各种原因纷纷入桂,并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以记游抒怀和赠别送离为主.赠别诗忧而不伤,风格健朗;民生题材的诗关注民瘼,体现了诗人仁者情怀;贬谪类诗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反映了诗人在内容上重视"性情之正"的心态.在结构上,这些诗往往遵循写景、抒情、说理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以理为诗"的结构特征.作为有官方哲学背景的宋明入桂理学之士的诗歌,体现了理学文学观和审美追求,这对当时广西诗坛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特定历史条件下 ,以理学为核心的宋学一方面以儒学为本 ,另一方面又广泛汲纳道、释、玄学思想特别是佛教禅宗哲学 ,以构建“新儒学”体系。比之儒家思想促成道德教化与道家思想促成自然情趣的文学规范 ,禅学显然更具有艺术性实质 ,而比较各种文体 ,诗又显然是最具禅意的文学 ,宋代诗学由此形成以禅论诗的观念。宋代理学对禅学的含容利用与以禅论诗的宋诗观念的形成 ,其间有着互为影响的作用。首先 ,诗、禅关系促使儒、释文化渊源相交织 ;其次 ,诗人构思、儒者求道、僧徒参禅三者在最高境界上的相似 ,促使文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形成方法的通用 ;再者 ,在宋代诗学建构中 ,除诗人言理习禅与理学家以诗禅言理之外 ,诗学理论的空前繁荣则构成更为重要的因素 ,而宋代诗论往往正是理学与禅学、理学与诗学、禅学与诗学交相融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阐理说教、表达思致为胜的理趣诗是宋诗中十分重要的一类。然而这类诗歌容易道学气胜,诗味不足,落入言筌理路,这也通常和理学家本身追求理性和道德准则的思想与精神境界相关。而北宋道学宗师程颢则将天人合一视为一种内心体验,追求活泼生动的自然至乐,其思想更加亲切圆通,因而诗歌也别具一格。观程颢之诗,通常存在存理以观物、应物而得趣、因趣而发理的一个循环过程,以亲切温厚之意态,不着痕迹地感动人心。这样的诗歌,既是个人道德的哲学化与艺术化,也是诗教对礼教的熔铸与陶冶,于宋代理学诗中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对诗学的影响在何种层面上发生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理学的性、情观对宋人思想观念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文人思想结构的改造,理学性、情观影响到此一时期诗人的创作思想。宋人“以意为诗”论中就渗透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它同时也铸就了宋人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认为医学是"小道",但他们也承认医学有"一物之理"。"理"正是宋代理学与宋代中医学互通的基础。从宋代物理之学这一崭新视角,论述宋代理学与宋代中医学对天人关系、对人体、对药物的各自认识,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剔除附加在中医学之上的道德伦理、谶纬迷信因素。把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这是宋代理学相对于宋代中医学而言,可以提供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宋代中医学对宋代理学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启发上。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静无欲”的深刻哲理。周敦颐的诗歌被后人称为“濂洛风雅”之初澜。也是从周敦颐起,“理学诗”逐渐在宋代诗坛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静无欲”的深刻哲理。周敦颐的诗歌被后人称为“濂洛风雅”之初澜。也是从周敦颐起,“理学诗”逐渐在宋代诗坛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8.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  相似文献   

9.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辅之以确凿的材料,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文章从文化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翻译唐诗意象。首先,见解性地提出意象翻译的三原则,然后重点探讨在意象翻译原则指导下的唐诗意象翻译策略。运用翻译策略成功地传递诗歌意象能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14.
艺术特质,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中西美学,兼及美学原理与艺术审美经验提出的一个文艺美学范畴。在艺术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艺术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的那个层面即为艺术特质。在艺术特质视域下,对"和合"的精神本质、美学型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诞育机制和展开方式给予了具体阐释。透过艺术特质这一视角来考察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和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当下有关古典诗学"异质性"的探讨,而且使艺术特质这一范畴的探究获得了文本阐释语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神韵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审美范畴,其内涵是相当丰富和复杂的.明清两代的一些诗论家,在对其前代美学思想吸收含纳的基础上,认为"生气"是神韵范畴的重要内涵,并将其具体运用于诗歌批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关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关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境界。山水审美参与士人主体的内在建构和心灵完善,是对传统政治人格的极大补充。这一参与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晋宋山水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士人打开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朝廷、政治的审美境界,为个体人格注入了非功利的审美因素,山水的审美品貌和依托形式也大致确立;唐人山水突出了情理的和谐交融和感性生命的自由舒展,创造出壮阔雄浑的山水兴象和秀逸明净的山水诗境,但中唐的文化转型造成传统人格的萎缩,也使山水境界从荒野林泉转向都市亭园,启迪着宋人的山水新路向;宋人山水突出了对宇宙人生之理的关注,将山水也纳入人文精神的范围,宋学中理学标举的天理本体与苏轼蜀学所提倡的情本体,使士人在山水中定位的理想人格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美学与人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吕进完备的中国现代诗学体系有深厚的美学基础,其中黑格尔美学对他的诗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在中国现代诗学研究中并不多见。本文拟从诗歌的视点特征、诗歌的媒介特征以及诗歌的分类标准等方面探讨黑格尔对吕进的影响,希望在方法论意义上对整个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研究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生活风格艺术情趣都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他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社会政治中,实践了佛教与人生的统一。他更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佛教禅义融入艺术创作中,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表现自然,这也是其进行诗歌艺术创作、形成其艺术特征最重要的思想背景。王维无论从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上,都丰富和完善了佛教禅义在诗歌领域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