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贫困的原因分析 继前几年对哲学贫困作研究后,哲学界对此又有新论。 一种观点认为,今日哲学的困境在于当前的哲学缺乏智慧。按照哲学的原始定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智慧,哲学的活力也在于此。哲学缺乏智慧首先表现在它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位置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当代哲学放弃对智慧的追求,热衷于给现实问题提供一些大而无当的结论,哲学应该提供人们思考和理解并解决问题的智慧。 第二种观点分析了哲学贫困和危机的外部和内部原因。关于外部原因,认为有三;一是体制的根本转轨,主要表现在哲学由社会的中心地位走向边缘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存在相互抵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学界对实践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主张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要想就这种哲学观点的失误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哲学,和任何科学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即有它客体的定义域。但是,哲学又不单纯是对客体的认识,还包含着人对世界的感受和基本态度,以及人在世界上地位的一定理解,就是说它包含有人的主观因素。这样,在不同的人们之间对哲学性质、对象、内容、特点和功能的说明,便形成种种有关哲学的思想和观点。 任何一种关于哲学的理论和观点都是一种研究“视野”。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研究范围和内容,有什么样的任务和方法。人们总是依据理论原则去区分什么是哲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对人学性质的理解见仁见智,而对哲学与人学关系的看法,更是歧见纷呈,众说不一,但在国内哲学界有一种似乎很新潮且有一定影响的说法,即哲学就是人学。主张“哲学就是人学”的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在内容上是自我认识的理论。所以,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人学。持“哲学就是人学”观点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即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因为哲学应反映时代精神和自身发展的内在…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是自康德以来对哲学的性质问题作深入思考的又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在哲学问题的性质、解决哲学问题的方法、哲学的目标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探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无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思想,还是对我们深化当代哲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哲学病的主要起因:偏食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是具有良好的逻辑秩序的。尽管如此,它却导致了哲学问题。这是由于我们在哲学研究中僵化地按照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理解日常语言,而缺乏对日常语言的"全貌概观"(ubersicht)。用维特…  相似文献   

7.
高清海等同志近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及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看法。在对于哲学对象的理解上,我与之有不同的看法,现发表出来与之商榷。一、有必要划清几个界限。要确定哲学的对象,有必要划清哲学对象与哲学观点的性质、哲学研究的途径和手段、哲学的基本问题之间的界限。首先,要划清哲学对象与哲学观点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对于列宁物质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只是从认识论角度下的定义,没有涉及本体论的内容。它只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没有回答物质本身究竟是什么。因而,列宁的定义是不完备的,必须把本体论的内容补充进去;或者另外提出一个纯粹本体论的物质定义。有些观点则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完整的科学的定义,它既有本体论的内容,又有认识论的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高度概括的科学定义。然而,上述这些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割裂地对待本体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它结束了传统哲学中本体论与认识论割裂、对立的历史,将它的立足点放在两者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因此,对于物质范畴、物质定义的讨论,也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出发。  相似文献   

9.
《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十期刊登了徐飞同志《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我们认为此文给客观真理所下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 对于客观真理的定义,从五十年代学术界就展开了争论,时至今日意见仍不统一。但是,绝大多数作者的文中都引用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所提出的有没有客观真理及其论述。然而,由于理解不同就对客观真理的定义发生了分歧,形成了根本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的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肯定者曰有 ,否定者曰无。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哲学界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旧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 ;改革开放以来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本体论的观点逐渐流行 ,但争论一直存在。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 ,因此围绕该问题的争论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 ,这种争论的健康发展 ,会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有助于在新世纪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  相似文献   

11.
戴益斌 《江汉论坛》2022,(11):28-33
什么是分析哲学?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众多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分析哲学主张通过使用逻辑分析语言以获得哲学上的认领;第二种观点认为,分析哲学主张语言优先,分析语言是获得哲学认识的路径;第三种观点认为,我们只能基于家族相似理解分析哲学。论证表明,第一种观点过于严苛,容易排除一些分析哲学家和分析哲学理论;第二种观点已经过时,很多哲学家并不认为哲学问题可以还原为语言问题。相对而言,第三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它至少具有两个优点。首先,基于家族相似理解分析哲学,可以破除单一标准的优势地位;其次,它有利于我们在整个分析哲学运动中保持分析哲学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吉林大学哲学系,召开了关于杜林哲学性质和恩格斯批判杜林哲学实质的讨论会。分歧意见如下: 一、关于杜林哲学性质 一种观点认为,杜林哲学是折中主义的大杂烩,其主要倾向是唯心主义,或者说唯心主  相似文献   

13.
关于辩证逻辑的性质问题,目前我国哲学界和逻辑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辩证逻辑是纯粹的哲学;与此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辩证逻辑是纯粹的逻辑学。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似乎都失之偏颇,辩证逻辑应该是哲学与逻辑学的边缘科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西方哲学史界围绕着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的一种观点,根据巴门尼德《论自然》[残篇五]中“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断然认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另有一种观点,则根据[残篇八]中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滚圆的球体”的论述,认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物质定义作为重大的哲学问题之一,一直是近年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随之形成一场争论,出现一些分歧甚至对立的意见和观点。现将各种主要观点择述如下,或许有助于研讨的深入和问题的澄清。 一、对经典作家论断的不同童见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写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怎样理解这一论断?它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物质定义?尚有歧义。胡木才认为,仅就这个定义所表述的思想内容——“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以及被反映者是能够被我们反映的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这些内容纳入物质定义则是不妥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作为一般命题是正确的,作为定义则不成立,至少有两处自相矛盾即定义方式与其内容相矛盾、定义与概念矛盾。征汉文认为,把列宁的这段话当作物质定义的观点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全面。1、列宁的那段话中对物质的阐释并不是关于物质的本质的定义,而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定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述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定义”只是后来人们在系统地整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谁去化”和“谁化谁”的重大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不当理解 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有的是采用“体用关系”思维模式去理解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哲学为“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用”,即持“中体—马用”的观点;或者相反,认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体”、以中国哲学为“用”,即持“马体—中用”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一种不当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 ,实践的观点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主要是把实践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是有片面性的。实际上 ,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实质 ,是奠定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基础的最高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中都体现着实践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在哲学思想史上的最大功绩 ,就在于把哲学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由此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 ,并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崭新的理解方式。他指出从前的唯物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 ,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 ,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 ,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 ,才有可能把握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语言学家马佐尼(G iagomo Mazzoni,1548—1598)认为诗的定义因人们观点的不同可以有四种,其中第四种定义是,诗评为一种理性的功能,其目的是产生惊奇感,即诗有认识和美感等社会效用。如此看来,诗与哲学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它的理性功能就在某种程度上宗师于哲学,它的美感效用亦部分从宗教汲取营养,难怪乎哲学家,宗教家和诗人时而共桌进餐,和睦如一家,时而又分庭抗礼,争论不休。 一、“真’是沟通三者“心灵”的弦。 哲学、宗教和诗歌的共同任务是悉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