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争。《新月派》梁实秋首先发难。他在《文学与革命》中宣称:“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一概都是以人性为本”,“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属性和文艺的阶级性,主要在于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首的左  相似文献   

2.
论人性和阶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人性?人性和阶级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有没有共同的人性?它同现实生活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前后,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根据我国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基本上消灭了阶级,提出了我国社会存在着共同人性的问题。这个本质上正确的观点,不但没有被重视和采纳,反而被宣判为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而加以挞伐。从此,人性问题就成了使人望而生畏的“禁区”。谁敢  相似文献   

3.
共同人性和阶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否定共同人性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的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打着阶级的烙印,因而,人性就是阶级性,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说不存在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并不能由此断言不存在共同人性而把人性仅  相似文献   

4.
5.
毛泽东诗词是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精品。郭沫若尊其为“泰山北斗”,柳亚子称之日“雄奇瑰丽”。毛泽东诗词成集公开出版后,注家蜂起。遗憾的是许多种版本的注释,在涉及诗词中有关人性与阶级性问题时,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只强调阶级性而抹煞其人性。诸如“崇高境界”、“豪迈气概”等几乎成了注释每首诗的公式。诗词中即使有明显抒情见性之处,也笼统地抽象地概括为“革命豪情”。这样,不仅损害了毛泽东诗词的原意,而且模糊了它的富有个性的风格特色。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诗作,必定是有真感情、真性情的诗。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这话不仅说明诗歌是人类历史上不平者的呼唤,反抗者的呐喊;而且揭示出诗歌  相似文献   

6.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7.
对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思考,抛开论争的火药味以及意气之争,鲁迅和梁实秋其实是"双赢".鲁迅是兼顾人性的阶级论者,梁实秋是兼顾阶级性的人性论者,二者的观点并不只是一种尖锐对立的柢牾,也是一种可贵有益的互补,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共同完善了对人性与阶级性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艺的人民性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文艺界关心和注意的问题,但一直存在着分歧。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文学理论和继承古代文学遗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论述人民性的时候,常常出现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倾向。“四人帮”极“左”时期只强调人民性是对抗阶级的对立性一面,而忽视人民性还有对抗阶级的共同性的一面,甚至把人民性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加以批判和否定。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对人民性作了许多正确的论述,但有的同志在论述人民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却又出现另一种片面性的倾向,只强调人民性是对抗阶级的共同性的一面,而忽视人民性还有对抗阶级的对立性的另一  相似文献   

9.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7,20(3):11-16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就人性与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这次讨论吸取了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性论讨论的经验教训,从多方面深化了对人性与阶级性的认识,达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其中,艺术理论界结合艺术现象,探讨了人性与阶级性的五种基本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极大地推进了艺术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文学学会于东沟县大孤山镇召开的文艺理论讨论会,共讨论了三个问题:关于人性与阶级性,关于文艺的典型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三个问题是文艺理论中重要的问题,它们既是老问题,也是当前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引人注目的问题。今天提出来进行讨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创作实践及教学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多年来 ,我国哲学伦理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与争鸣 ,但仍未得到完满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经济决定论和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论是不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可以这样表述 :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是个性、集团性和共性的统一。人性理论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表现为它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前提。人性对道德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三个层次与方面 :第一 ,人道主义意义 ;第二 ,道德价值意义 ;第三 ,道德理想意义。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人的本性即他们的需要 (利益 :物质的和精神的 )是道德发生和实践的最初动力 ,不断的人化自己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能 ,丰富人的社会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 ,不断使德性超越天性 ,理性指导约束本能 ,社会性超越一己偏私、丰富个性 ,这正是人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理想人性的造就成为道德的最终目的 ,人性论构成各种伦理学说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对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会科学(不包括语言学、逻辑学)有无阶级性。通过讨论冲破了“四人帮”设下的禁区,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也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统治时期,文艺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同其他许多理论问题一样,遭到了肆意歪曲和野蛮践踏,被搞得混乱不堪。阶级性被他们当作超越时空、分析解决一切纷繁复杂的文艺问题的灵丹妙药;人民性则被诬为“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而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4.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对于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阶级社会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极其壮观的一页;诞生于阶级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无疑是社会科学真理宝库中最辉煌的成果。而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关于把阶级性和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的这一论断到底对不对?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15.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讨论已近两年了。参加讨论的人很多,发表讨论文章的报刊也很普遍,可见这是个多数人关心和感兴趣的理论问题。自然科学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中逻辑学、语言学的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这点,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基本一致。问题的争论集中在对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分析上。分歧的观点、论据都摆出来了;分歧的焦点随着讨论的深入趋于明朗,主要是在两个前提问题上:第一,什么是真理;第二,什么是阶级性。要讨论得好,需要首先在这两个前提问题上取得一致的准确的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许多同志通常采用的定义性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对真理这个概念的正确、全面的表述?讨论中已经有人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正在深入展开讨论,尚未得出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对什么是阶级性的问题,讨论中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而阶级性则是指一定阶级的主观要求、意志和愿望,是反映者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真理本身也有阶级性;另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也是客观的,它也不依人们、阶级的意志为转移,阶级性和客观性都是社会科学真理的不可分割的根本属性。只有把这两个前提问题弄清楚了,讨论才会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语言。前提不解决,问题就无法解决。本刊两次发表计论这个问题的文章,都是采取笔谈形式。对笔谈文章我们希望短而精,长话短说,开门见山。一次谈不完,可分几次谈,以便于更多的人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今年第三期刊载的《论具体真理的阶级性》一文(以下简称《具》文),提出具体真理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在过去的讨论中未曾引起重视但对确定真理有无阶级性确属重要的一个论点,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 《具》文认为具体真理有阶级性的理由之一,是具体真理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一定的阶级利益、阶级意识的具体反映。笼而统之地把阶级社会中的具体真理都说成是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反映是违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极少数长期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公开宣扬法律无阶级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性是法的唯一本质属性的正确论断。说什么“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法律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只有社会性而无阶级性。”如果承认阶级性,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曾几何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公然大肆攻击以宪法规定为最高表现的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使早已定论的法的本质再度变得扑朔迷离。“平暴”斗争的彻底胜利,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法字上的阴霾。  相似文献   

18.
黄佛同同志在《江汉学报》今年第1期上发表了《语言学的阶级性问题》一文,对语言学的阶级性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肯定了语言学是一门阶级性的科学。黄同志在论述的时候,对我在《学术月刊》1961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认为道德是普遍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都肯定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仁义是人类生活的普遍原则。但孟子也承认不同学派对于仁义有不同意见,如杨子为我,墨子兼爱,杨墨两家就与儒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