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整个传统哲学中,由于理性形而上学的绝对霸主地位,人的感性存在一直处在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状态.追根溯源,柏拉图哲学是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真正滥觞.在柏拉图哲学的对话中,他不仅在时话的内容上通过提出著名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共相"论来论证理性高于感性,而且在其对话的哲学表现形式的风格上,也要尽力去让理智得到颂扬、感性得到贬低.追思感性的这种遭遇,对我们反思传统哲学的得失,重建当代哲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3.
在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中,尚未存在本体论是他的哲学大厦之基,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灵魂.布洛赫通过批判二元思维的机械性、静止性,批判"无人"的自然科学,指出给定存在论的危害在于抹杀了人作为精神性主体对自身、对世界的存在意义;通过批驳"不再意识",阐明尚未意识对于人存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意义,并进一步阐明尚未存在的潜在性、未完成性与创造性,建立起尚未存在本体论.布洛赫对人尚未完成生存样态的关注是存在主义的,尚未存在本体论张扬了人作为希望的主体、自我创造的主体的作用,尚未存在是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郑伟 《学术交流》2008,(2):23-26
众所周知,巴门尼德哲学是西方古典哲学和本体论哲学的逻辑开端,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到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后经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德里达沿着海德格尔开辟的"遮蔽-解蔽的本有运作"的路径.受列维纳斯的"他者:踪迹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当海德格尔用"此在"来颠覆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时候,可以说它的希望并没有落空,这场革命是由马克思来开始的,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的本体论,并显现出的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的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德生 《求是学刊》2003,30(1):12-15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6.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芒 《求是学刊》2003,30(1):15-17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7.
陆杰荣 《求是学刊》2003,30(1):20-2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3,30(1):10-1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危机与"形而上学"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中华 《求是学刊》2003,30(1):17-2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形上之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与仅仅沉思对象与本然存在不同,儒家哲学更多关注于世界之"在"与人自身存在的关系,由此展开的,是一种存在与价值、本体论与价值论统一的形而上学路向,这种进路不同于思辨的形而上学,其中包含着值得注意的理论内涵,存在价值的相关性,同时蕴含着实践的意义.儒家将天地的演化与人的价值创造联系起来,以人化的存在为对象世界应有的形态,并在此前提下引出"与天地参".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理论特征:第一,非过程的永恒存在思想.这表现在它不能做到把事物看做一种处于不断生成中的过程性存在,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它以获得终极真理为最高目标.第二,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这表现在它看不到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相互生成与相互转化,因此,它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非此即彼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力求从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民族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以此来体现学术方式和生命智慧相融合的思想欲求。在这种欲求中,它的目力所及是民族主体的生长空间,它的内容是民族主体在当代社会中所获得的主体性。在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中,"民族"被视为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民族主体性"则被理解为如何在民族特质的时代标定中会通他族智慧、书写族群身份、构筑和彰显人类精神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从古希腊哲学产生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理论经历了古代的自然宇宙本体论、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本体论和近代的实体理性本体论的漫长历史。终因其超验的、还原式的本体论范式,西方传统本体论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走上了一条没落和淡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理性实体)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对形而上学采用重构而非解构的方法,他在批判中建构新的哲学范式,以图对形而上学的真正的超越。他认为,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消解传统哲学的超验主体及其主体中心理性,克服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模式。后形而上学在现代社会中要承担"破界"的使命,同时,在后形而上学视域下,哲学还要承担起具有沟通功效的媒介作用。哈贝马斯认为,哲学必须与生活世界紧密结合,促进生活世界的自我反思,推动生活世界中文化、人格的成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传统本体论的失败,在于它总是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来框定未知的“终极”,物质本体论也难以摆脱传统本体论的阴影。实践本体论的合理性在于: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实践既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又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实践本体论正是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蕴含着实践本体论的三个本体性的要素:具象本体——“实事”;抽象本体——“是”;能动本体——人。这是实践本体论的最基本的操作原则和操作原理。因此,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归结  相似文献   

17.
"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感性一直是在实体本体论及其赖以支撑的认识论传统之下被理解的.在这种框架下,感性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但都远离了人的生命的现实性,导致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哲学从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感性世界能动改造的理论论证,表征出人谋求生存,改善生存,谋求安身立命的理想前景,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理性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抽象性错误,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倾向和思维方式,使感性成为"人"的感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先验自我被看成是孤立的主体;相应地,悬搁、还原被看成是现象学认识论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其实,先验自我因其构造性具有普遍性而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因而悬搁与还原更是形而上学的奠基。先验自我的本质在于逻辑性,先验自我自身的逻辑性决定了它被把握为什么:逻辑。它首先是一种功能,就其能进行构造而言,表现为主体性;就其构造性具有普遍性而言,表现为交互主体性。先验自我把自身把握为功能性、主体性、交互主体性,而这一切都源于先验自我将自身根本地把握为逻辑性,并从中阐明了我们日常的交互主体性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先验自我的显发,先验自我与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一体。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混沌未分的世界,它没有成见,没有一定,因而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后者则是我们个人在自身的经历中形成的属于个人的特殊的世界,它包含了我们个人的成见,总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去看事情,而对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却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没有如实地把握事情本身。为了把握事情本身,我们就要从个人的特殊的有成见的生活世界返回到先验自我,那样一个没有成见的世界。而这就需要悬搁与还原———它使我们摆脱个人的特殊的生活世界,即摆脱特殊的视角,从而如其所是的观照事情,并在这种观照之中保持我们自身人之为人的本质。从而表明悬搁与还原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0,10(4):38-43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理由)的探索之中。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事物存在的“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解释。这里知性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对理性本体论的扬弃主要在于,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本质性的本体论”,而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目的性的本体论”。但它们都仍然属于本体论上的理由解释的层面。在本世纪哲学从认识论上的“理由”重新回到存在之本质的追问的总体思想语境之中,黑格尔的目的论思想再次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雪萍 《学术交流》2007,42(10):23-26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阿多诺认为,西方主流哲学从古希腊以来一直以概念为基石追求规律,追求事物的同一性来高扬理性的力量,这样无疑会使充满差异事物的现实世界成为机械的、虚假的概念世界,导致人的存在方式单一化、概念化,而丧失人本真的感性、个体性、创造性、批判性以及思考的能力。因此,阿多诺重申哲学的兴趣在于非概念性、个别性和特殊性。"否定的辩证法"正是这样的哲学,它以尊重事物的差异性为指向,彻底否定依据同一性把事物贬低成种或类的解释现实的方式。无疑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所开创的以主体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它为当今社会倡导创新,凸显个性提供了卓有见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