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诗评家的褒贬、诗评家的取舍、一般读者群的选择等三个角度,通过对中兴四大家尤其是陆游与杨万里的比较,来看陆游诗歌在宋元时期的效果史.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写实"意向为其极富个性化的文本写实方式创造出必要的前提与内核,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诸如池莉的直白式写实、方方的理想式写实、刘震云的隐喻式写实和刘恒的宿命式写实等生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的多元的"写实"表达路径。本文选取池莉、方方、刘震云和刘恒等四位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及其文本作为个案,试图从"写实"意向与文本表达的角度审视之,力求重新认识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22,(4):114-122
明末清初的陆游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具有印象化、片面化、碎片化的特点。赵翼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陆游展开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腻的研究。文学上,发掘陆游生平事迹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有系统的诗话作品;史学上,熟练运用知人论世、考辨归纳、比较研究等方法研究陆游;创作上,从用陆游句、用陆游典、诗风近陆三方面学陆。通过对陆游的研究与接受,将陆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推至更高处,更正了前人对陆游的片面认知,丰富了陆游生平事迹的基本资料,为后世研陆、学陆提供便利。赵翼对陆游的接受是全方位的,在清代陆游接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陆游诗中有大量的以读书为主题的作品 ,此类作品往往被认为内容狭隘且缺乏生活气息 ,故而不受学界重视。本文对陆游的读书诗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认为它们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且在读书这个人文主题中渗入了生气勃勃的自然意象 ,从而淋漓酣畅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的某年侧面 ,其文学意味并未受到读书这个主题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透析我国独特山水审美观入手,详尽阐述了我国山水文化的主要表现内容、特征及其所蕴涵的深邃精神,极大地丰富我国思想文化宝库,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山水文化及其思想精神将产生极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事象"是古代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相较于传统诗歌所提出的"意象"概念,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若"意象"的产生是针对于唐诗这种偏重抒情达意的诗歌类型,那么"事象"的提出则是针对宋诗这种偏重议论说理的诗歌.在宋代陆诗的众多事象中,"卧听"是一个特殊事象."卧听"在陆诗中的时间、位置,以及陆游卧听的对象和卧听时的心态,都是我们研究陆游诗歌的新方向.对陆诗中"卧听"事象的研究,是我们打开陆游诗歌内蕴的一把新钥匙.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把一部中国山水画论史看做一部老庄接受史,通过梳理中国山水画的流变、中国山水画崇尚风格的流变这两条历史谱系中的老庄因素,使流淌其中的老庄艺术精神清晰地彰显出来。但同时,他的这种阐释呈现出单线化倾向,是一种片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9.
《陆游散论》对陆游作出了多方面的研究,掌握的材料较全面,论证较确切、细致深入,尤其对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咏物诗、爱情诗、词和词论、创作鉴赏论等的论述极为周到,征引材料极丰富。对陆游本人生平有关史事也作了令人信服的辨正。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思想反映的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实践性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品格。“三个代表”的实践性品格表现在 :第一 ,实践的生长点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 ,“三个代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第三 ,“三个代表”运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三个代表”的实践品格 ,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在联系和精神实质 ,对于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献涛 《晋阳学刊》2009,(6):113-1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杂学之家,其知识构成可一言以蔽之,曰:“杂学”。鲁迅杂学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清代学术精神、杂家著述以及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杂学涵养了鲁迅博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养育了鲁迅反抗正统、敢于怀疑的人格,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开山”的地位。杂学不仅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历史资源,而且对其杂文创作态度和艺术特色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礼学源于关系人类存在的意义系统的古礼 ,它是对濒临崩坏的古礼的承继 ,又是中华礼文化得以形成并传衍久远的端绪。本文从文化的制度层面入手 ,把“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对孔子礼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意义作一系统分析 ,从而看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杂文名称内涵复杂,这不但表现在杂文之"杂"上,而且杂文之"文"也义域广泛.杂文从文类泛称到文体专称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使得其命名方式和分类特征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矛盾和困惑.作为文体专称意义上的杂文是在宋明总集的编纂过程中定型的,基础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杂文创作,而编选体例和文类设置上则与<文选>和<文心雕龙>有很深的渊源.中唐以降,古文中杂文在内容功能、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以及题目篇幅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球“狂欢”与海派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社会科学》2003,(6):123-128
狂欢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巴赫金曾对此做过深入研究。它的特点是:1.无等级性;2.宣泄性;3.颠覆性;4.大众性。本文在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狂欢事实以后,从“世界性因素”的角度,比较分析了西方当代与上海当代的狂欢类型。强调了本土意识的重要性,倡导努力追寻一种狂欢的海派形态。  相似文献   

15.
诚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国富 《社会科学》2002,(12):52-55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 ,对诚信的道德价值进行了剖析 ,并强调 :在关注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道德示范作用的同时 ,要防止脸谱化和底线化等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陈静 《齐鲁学刊》2005,(2):43-47
西汉初年的"除挟书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正式废止了西周以来延续了七八百年的官书垄断 传统,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在"除挟书律"后的一百来年间,先秦官书能够被人们公开收 藏并进而在公众间流通;司马迁写出了第一部以社会公众为读者的史书--《史记》,书籍著作领域出现了面向公 众传播的明确观念。  相似文献   

17.
简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毅梅 《殷都学刊》2005,1(4):96-98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储满了诗意,又平实质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至今已成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涵盖了内容、语言、构思、基调、文风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楠 《广东社会科学》2005,6(3):155-161
小报散文是直接继承明清笔记小品传统,在商业文化操纵下,经由小报文人玩世品格的调适,而形成的游戏文章。民国以前的小报散文以时政批评和风花雪月为两大主题,旁及历史掌故、官场笑话、市井嬉谈等。20、30年代增加了社会报道、剧评、知识小品的分量。到30年代后期,专栏散文成为主体,时评短论文学化,新旧文体并存,影戏剧评几乎被舞评所取代。闲适散文生发出小型化的多样品种,对大报副刊与休闲类杂志画报影响最著。  相似文献   

19.
清雍正朝的“提耗羡设养廉”作为一项财政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形成制度在全国公开推行。是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历史的积弊、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等。说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存在绝不是偶然和孤立的。  相似文献   

20.
"物"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词,也是它的基石,但要站在变与不变的立场上对待唯物史观,不变的是它的基本理念,变的是"物"的具体形态.而就"物"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言,也不是单一的和绝对的,尚有人类的精神及其外化形式渗透其中.要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这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思维,因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方式和维系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绝非单一的质料与精神所能决定的了的.即便在对"物"的研究上,也应该把分析的规定与规范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是"与"应当"之间寻找其相互过渡的内在逻辑,把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结合起来.既然"物"是流动的,那就要深入而全面地分析现代性语境中的"物"及其流动形态.总之,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态度)、"心"与"物"之间(原则)、分析与规范之间(方法)和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语境)看待、对待和引领流动的"物"和唯物史观.在原则指引下、在方法指导下、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见出唯物史观之"物"的诸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