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翔 《快乐青春》2011,(9):36-38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了,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 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孱弱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母女俩阔别已久,在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泣,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都被感动了。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等待     
正小时候,我时常见母亲在家门前的小路口等待父亲回家,那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在秋天的季节里,一层厚厚的落叶,铺满了无限延伸的小路,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像一首忧伤的曲子,母亲每天都徘徊在这条小路上,不停地向路的另一头张望。傍晚时分,家门前昏暗的灯光下,映出母亲焦急等待的一张脸,虽然母亲的头发被风吹起,凌乱地飞舞着,但她眼望路  相似文献   

3.
我从没想到母亲会如此眷念着我。记忆中,母亲一向是个沉着冷静、不苟言笑的人,繁忙的教学工作使她无暇顾及家庭,很少对我有过亲昵温存的举止或是无微不至的照料。童年的我像一朵流浪的云,一忽儿随着奶奶,一忽儿跟着姥姥。 待我年过三十立业成家之后,母亲也到了退休的年龄。起初,闲居在家的母亲很自在,像个新婚的妇人全身心地营造家的温馨,我不禁暗自宽心,相信母亲会把自己的晚年安排得踏实妥贴。可是没过多久,从收到母亲的第一封信起,我就预感事情并非意想中的那么  相似文献   

4.
小爱 《家庭科技》2010,(11):11-11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母亲因为牙龈发炎肿痛,在楼下的牙科诊所打点滴消炎。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家,见姥姥不在,便问道:“姥姥到哪去了?是不是一个人上公园玩去了?”我忍不住责备她:“你就知道玩!姥姥到公园玩还能不带你去呀?”  相似文献   

5.
母亲话多,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一个不经意的话头,就是开启母亲话匣的钥匙.匣子里的话,犹如孩子不停搅动的肥皂水,溢出串串水泡,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在家里四处飘荡.  相似文献   

6.
张鹰 《家庭科技》2007,(12):5-5
母亲话多,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一个不经意的话头,就是开启母亲话匣的钥匙。匣子里的话,犹如孩子不停搅动的肥皂水,溢出串串水泡,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在家里四处飘荡。我年轻的时候,与婆母同住。每天我下班回家,她  相似文献   

7.
谢谢那个叫岁月的东西,让他们终于肯低头妥协,和婚姻握手言和,就此温柔相待. 父亲和母亲结婚40多年,多年的“战争”没有将他们分开,我觉得是个奇迹. 我从小就生活在火药味非常浓的家庭,父亲嗓门大,母亲不服输,他们俩经常说着说着,便毫无征兆地动起手来.经常惊天动地把左邻右舍招来劝架,然后在母亲声嘶力竭的哭声中,“战争”拉下帷幕.刚开始,幼小的我非常害怕,但次数多了,便慢慢熟悉了他们“战争”的套路:吵架、动手、闹离婚、母亲回娘家,然后父亲赔着笑脸迎着数落去接,被姥姥、舅舅苦口婆心地说骂一顿,母亲这才解气一样趾高气扬地跟他回家.他们的“战争”随时爆发,随处爆发,不计成本,不问后果.  相似文献   

8.
母亲围着锅台忙活,父亲来回打着下手,而我,却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玩手机,偶尔与父母唠句家常。邻家大嫂进院,冲正炒肉的母亲喊了一句:"家里来客啦?"母亲头也顾不上抬,应到:"哪呀,是俺家三小儿!"听罢,我一怔,感觉自己多年离家在外,回家甚少,恍然已成客人。我试图凑到母亲跟前帮忙。可真下了手,便成了无头苍蝇;难动手,光动嘴,问个不停。切菜,要问  相似文献   

9.
孩子不在家     
一岁半的儿子是被想孙子想得流泪的老母亲接到乡下去的。天长日久让孩子闹得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我们当然乐不可支,这样一来可以清静下来读书看电视逛商店溜马路,重温 下热恋时的温馨与潇洒。于是乎,在孩子离开家门的一刹那,便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竟觉得天空蓝了许多,大海也宽阔了许多,生活是如此轻松自在。 晚上再没人在床上不停地翻跟头,不停地喊“抱抱”,不停地要这要那。我同妻子顺顺当当地吃完饭  相似文献   

10.
金手指     
那年她6岁,还是一个任性的小丫头.那时全家的生活过得很艰难,一心为家的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养了一群貂--别人都说貂皮和貂崽儿有不错的卖价. 那一天,母亲没在家,父亲屋里屋外地忙,根本无暇顾及她.她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后来站在貂笼前,瞅着它们黑油油的眼睛看了一会儿,突然感到百无聊赖.她喊了父亲几声,父亲头也没抬地应了一声,仍手脚不停地忙着.固执而任性的她特别生气,大声冲父亲嚷:"再不理我,我就把手伸进去了!"说完,竟真的伸出小小的食指送到笼子里.可想而知,食肉的貂立即毫不犹豫地叼住了送上门的美餐.  相似文献   

11.
拥抱幸福     
回忆起幼年时,有一次我任性耍脾气,不肯同爸妈去一位亲戚家做客,故意在对方家门口放声痛哭,不肯跨入对方家门。父亲不但没有当众责骂我,还温柔地将我迎面抱起,到附近的公园散步。那时,天气炎热,混杂着汗水与泪水,父亲整个臂膀都湿了,仍不停地哄着我,直到我沉沉睡去。醒来时,我已经被换到母亲的怀中。他们轮流抱着我,让我很有尊严地回到自己的家。无论后来的人生历经多少艰辛,我始终记得当时那种被拥抱的幸福感觉。  相似文献   

12.
也谈刘姥姥     
作为小说,人物的塑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正因如此,《红楼梦》的作者才把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深邃思考倾注在了他所塑造的一系列文化意蕴丰厚的人物形象之中,并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社会的矛盾等展现了丰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刘姥姥虽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也同样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首先,刘姥姥情节从另一角度表现了贾府生活的奢靡,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的悬殊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贫苦。如第39回,贾府小姐太太们再简单不过的一顿螃蟹宴,在刘姥姥看来就“够庄家人过一年了”,就是平常…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顶嘴     
张君燕 《快乐青春》2014,(10):37-37
一次,瞿秋白跟随母亲到北门外贤庄去,快中午时,在外面玩的瞿秋白跑了回来。正在忙碌的母亲抬头一看,发现瞿秋白身上穿的褂子没有了,便问:“秋白,你的褂子呢?”“我……”瞿秋白支吾着,“我也不知道丢哪里了。”母亲疑惑了:“明明在身上穿着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丢了呢?”瞿秋白低下头,说不出话来。最后,在母亲再三追问下,瞿秋白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村里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风里发抖,就脱下来给他穿上了。”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轻轻摇着头说:“这种事好是好,可是我们也不多呀!”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母性认识和母亲形象塑造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初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讳莫如深,中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渴慕向往,后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及母爱极尽讴歌与赞美之能事。从不同的创作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由此使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父母的婚姻景象:争吵!暴力!留在孩子心中的印迹:厌恶暴力,却又只会用暴力包裹自己。在父母摔摔打打、大呼小叫、争吵不停的一个个不眠之夜,我不知蒙着被子偷偷流过多少眼泪,因为积到耳朵里的泪水太多,甚至得了中耳炎。7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一蹶不振,开始酗酒,每天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母亲一向是个性格强势、脾气暴躁的人,于是打架、争吵成了他们夫妻俩每天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6.
"母亲价值"与女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晓萍 《学术探索》2003,(10):65-67
文章剖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母亲价值"观的实质:"母亲"不仅是对女性的一种分离,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异化。并指出了这种价值观已经严重地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参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有个女生,跟家里处得不好,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她发现年老的母亲走路一跛一跛的,原来,是母亲的脚趾甲太长,长到肉里面,造成流血、流脓。这时,她认真地看着很久没有正眼看过的母亲,才意识到母亲已经年老,老到没有办法弯下身来剪脚趾甲了。她哭了! 此后,她每月回家,用一盆温水为母亲泡脚,泡软脚趾甲后,再帮母亲修剪。一直以为,父母应该跟我们一样,也能适应这个变  相似文献   

18.
亲人,来了     
《西部观察》2001,(2):18-21
"快来呀,我们的亲人来了."60岁的黎初华一手握住谭观银的手,一手握住谢云明的手不停地上下晃动,眼睛笑成一条缝,嘴里还在不停地大声喊着.  相似文献   

19.
渴求     
王咏 《快乐青春》2011,(7):79-81
茫茫大漠中,随着逃难的人流,我和母亲艰难地跋涉着。 父亲和哥哥被美国人的炸弹炸死了,家园也成了一片废墟。 母亲含泪领着我掩埋了父亲和哥哥,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沙漠之旅。  相似文献   

20.
正老家那个小村庄,犹如县城丢在边陲的一颗孤零零的棋子,尽管高速路建在村边,但并未改变那里的落后局面。让母亲回那儿生活,一旦有个闪失,恐怕连医院也走不到。多年来,母亲但凡有丁点的不快,一准拿"回老家"要挟我。这一回,母亲想不到,我不但答应送她回去,还二话不说叫来了车。这次"战争"缘于母亲偷偷擦地。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母亲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