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德批判“独断论”对人类认识能力未加考察以前就断定人们无需经验 ,单凭理性就能得到绝对无误的证明。他认为人类获取知识靠先天经验 ,“感性”、“知性”“理性”是三种先天认识形式。“感性”“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 ,不能认识“物质体”。康德在科学和信仰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张会永  席华娟 《兰州学刊》2006,(7):17-18,26
康德的道德信仰问题经常遭到研究者的漠视或误解。本文通过对康德道德信仰的必然性、特征及其意义等问题的分析,力图证明,对康德哲学来说,道德信仰绝对不是无用的累赘。作为解决纯粹道德哲学的形式主义缺陷的尝试,它是康德道德学说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结论。同时,道德信仰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对康德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我头上面的是灿烂的星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律令”。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康德这位近代德国哲学家的个性。康德倾其毕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与道德律令的“绝对性”,由此也形成了他哲学体系中两条泾渭分明的主线:科学与道德。从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思维的这对矛盾所留下的痕迹。明确地划分科学与道德,又含蓄地谋求二者的统一,这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哲学应该重视对于信仰的研究。但是我国哲学界对于信仰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分析信仰的结构着手,研究信念与信仰的关系、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信仰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可信、确信与“信仰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贺磊 《社会科学》2023,(1):44-53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至善学说将幸福视作至善的构成要素,并通过配当幸福的概念将至善规定为德福一致。基于康德对幸福的理解及其伦理学对质料性的幸福原则的拒斥,康德将该至善规定为“纯粹实践理性”的整全对象乃至道德的终极目的的做法面临着根本困难。在康德的后续著作,尤其是《判断力批判》的相关讨论中,康德论证至善与道德的终极目的等同的尝试亦未完全成功。但第三批判在目的论问题的视域中对世界的终极目的的思考,具有独立于至善概念的理论价值。基于对意义而非对幸福或至善的需要的终极目的概念,能够为世界性道德秩序即“道德世界”的可实现性的信念做最终辩护。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 ,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 ,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 ,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习染—经验方式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这是一种常见方式。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 ,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 ,在无意识状态中所完成道德信仰的过程和方式。人自从出生起就不能不受到客观道德环境的作用影响 ,接受社会文化对他的塑造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埃及、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 ,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从后一过程来看,它是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内化为主体的观念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通过何种方式确立其道德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道德信仰才真正完成了其主体的信仰构建,这是对道德信仰主体客体化的最终完成。一 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经验-习染是完成道德信仰的一种常见方式。 经验-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在…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0.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 ,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 ;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 ,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 ,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 ,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活的形象"与席勒的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原则是席勒美学的出发点。在康德哲学中,“休谟问题”是重要的思想契机: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在康德哲学中,以“自然”与“自由”,或曰“是”与“应当”的分裂而出现。“判断力批判”则是康德弥合分裂的桥梁。美学问题之中隐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对于席勒,康德的“休谟问题”已经成为思想的背景,而康德本身也成为了问题,这就是席勒的“康德危机”[1]。更重要的是,席勒焦虑的问题是现实政治的危机,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粗野暴戾的自然暴力,一方面是上层统治阶级腐朽专横的道德法律,一个是“野”,一个是“蛮”,自然的法则与道德的法则所构建…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什么是信仰信仰,自启蒙时代以来被知识界视为迷信的代名词,信仰行为素有信仰主义的恶谥。这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厌恶造成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知识的求实精神恰相对立,它的迷信、偏狭、狂热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理性每进一步都要先同它作艰巨的较量。但是由此认为“一切信仰都是有害的”(罗素)却失于偏颇。其实,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普遍精神现象,宗教信仰仅是它的一种内容和形式,在人们揭露批判宗教的社会本质时,也应揭示出宗教信仰的人性原因,不然无法解释这一愚昧现象何以遍及全人类,并在科学发达、文明昌盛的今日仍不绝如缕地延续着、发展着。人天性中有一种信仰的需要,虽然信仰什么  相似文献   

13.
在学界熟知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认识能力的考察中,他的上帝思想却透露出一种特殊方式的伦理表达,并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现代伦理价值。他在全书的中心即先验辩证论的论述中,为了把握最高的统一整体而引出灵魂、世界、上帝。他关于上帝表述的含义:上帝是一种本体、无限、物自体;是一种产生于理性、不可避免的最高层次的先验幻相;是一种理性的理念;也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理想。他理论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旨在提升人而贬抑神。康德上帝思想的现代伦理价值:充满一种折射着价值理性之光的伦理精神;深含着一种构筑精神家园之盼的道德信仰;蕴涵着一种实现人类至善之梦的真善美情怀。它从特殊的视角审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并且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缺口,进而追求主体精神与道德人格的完美统一。这对于急功近利于工业文明、锱铢必较于商业社会的抑郁而疲惫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一种脱胎换骨的期盼和洗心革面的警醒。  相似文献   

14.
中西信仰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自己的方式严格区分了信念与信仰,把信念归之于现世,把信仰关联于彼岸;真正的信仰仅存在于黑格尔谓之"自由宗教"的那种宗教中;属于"自由宗教"的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宗教,上帝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以这样一种信仰为参照,作者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有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信仰、理想和信念看作是一回事,用信念直接代替信仰。把信仰等同于理想,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信仰也不是不可琢磨的东西,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总的概括起来说,信仰蕴含并展示着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三大关系。古往今来,信仰都是努力寻求并保持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最佳张力状态。从理论上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个内在统一的观念体系,具体到个人而言,集中地熔铸、内化为信仰,并以之为中介具体地支配着人的行为。  一、信仰的概念  首先,信仰不等…  相似文献   

16.
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整个全球伦理思想运动的评价离不开对金规则的评价。作者简要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对金规则的研究状况,试图从信仰的维度理解金规则。作者指出金规则由来已久,在各种宗教和伦理传统中具有普遍性,但在现实生活中,金规则在具体情景中发生“疲软”,其原因在于金规则的倡导者不能把金规则的适用范围最大化和适用范围内的人们不能将金规则信仰化或信念化。在指出了信仰或信念的目的性、理想性、优位性之后,作者力图洗去全球伦理的乌托邦色彩,还其道德信仰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论信仰对道德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在实然性上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在应然性上与存在于更广泛文化背景中的信仰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前的道德问题研究中,人们多偏重于对道德实然性(道德的实际状况、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道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探析而疏于对道德应然性(道德存在的历史根据、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精神条件、道德标准的界定等)问题的分析。结果,道德问题的研究被置于所谓“道德滑坡说”、“道德爬坡说”、“道德代价说”、“二律背反说”以及“外灌和内引说”等众说纷坛的理论困境之中,这种态势不仅不能给道德实践提供统一的标度,反而…  相似文献   

18.
伦理神学与现代道德信念的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安庆 《文史哲》2007,4(6):147-152
启蒙伦理学是在基督教信仰式微之后的世俗化过程中试图为现代人提供在现世中安身立命之基础的价值转型运动。康德伦理神学对于西方现代道德信念确证的意义在于:一是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确证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二是它充分阐明了单纯理性信仰的不可能性。康德的伦理神学认为,只有对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确信,才能最终使"正义"和"道德"成为绝对的义务,从而实现信仰形式的这一现代转变。这一转变的真实意义在于,信仰的世俗化只有在超越的神圣化引导下才能通往自由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康德以理性批判为基础,实行道德哲学、知识学的分离,批判了以理性解决道德问题的启蒙理性主义道德观;坚持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态度,将善的意志确定为道德的基础,批判了启蒙现代性道德对人性的破坏;通过意志自律追求道德理想国的实现,批判了以理性实现自由的启蒙自由观。可以说,在现代性的视阈下,康德道德哲学是一种重建的现代性道德话语,对现代性道德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对人的先验理解,康德对现代性道德的建构只具有逻辑上的有效性,未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伦理学史上著名的义务论者。他以义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并试图以此给道德立大法。由于他思想缜密、理论深邃和逻辑严谨,特别是强调义务范畴在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所以他成了伦理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我们仅就他的义务论理论体系作一简要的分析。(一) 康德哲学的划时代的意义,是他的以三种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的批判”)开路的批判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他的道德哲学。也就是说,他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先验的道德模式完整和系统化了,这种模式就是他所谓的“实践理性”。当然,康德所讲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