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刑释人员重返社会。由于监禁的影响、社会的歧视、刑释人员的自我排斥以及就业与经济状况、家人的管束等多种因素,刑释人员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社会排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社会支持,不仅是为了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对于刑释人员来说,监禁中断了其就业历程。当释放后,几乎所有刑释人员都会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就业是关系到刑释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如果就业出现问题,刑释人员则会在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陷于不利的境地,以及会出现再次进行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会避免因此而产生的不利、促进刑释人员的顺利回归,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袁泽民  莫瑞丽 《理论界》2013,(11):54-57
刑释人员能否回归社会关系到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遇到许多排斥,这些排斥呈现系统性、隐蔽性、相对性等特点.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制度性因素,也有微观的家庭及刑释人员自身因素.消除对刑释人员的社会排斥,建立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支持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11-222
刑满释放人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回归社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要帮助刑释人员顺利实现社会回归,关键要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回归效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笔者研究发现,刑释人员在社会回归时,既会将自己目前的状况与被捕前自己的状况作纵向比较,又会将自己的状况与社会中的"同类他人"作横向比较,如果落差很大,则会产生"自我排斥感"或"社会不公平感",不利于其社会融入。同时,熟人关系网对于刑释人员的社会回归过程影响也很大,如果熟人社会乐于接纳刑释人员,会对刑释人员的社会回归效应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残疾群体回归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精神残疾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极大的脆弱性,他们不仅被标签化为疾病和危险,同时这种标签也增加了他们遭受社会排斥的可能性。在尝试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将面临难以逾越的康复和社会排斥两大难题。要削弱对精神残疾群体的社会排斥,实现精神残疾群体有效康复,政府必须承担主导责任,改造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和转变积极康复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烙印群体作为一个被社会长期忽视的特殊群体,缺乏制度和公众给予的身份认同,接受了恢复性措施后,他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美好的回归需求。然而,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意愿却因其越轨历史被不断打压,长期生活在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之中,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烙印群体,他们同样面对着不平等就业的现实。笔者对烙印群体的内涵及范畴做了具体的分析与界定,并试图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例阐述该群体在社会回归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题与帮扶困局,进而对困局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以服务为目的社会政策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方向,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8.
试论如何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安置和教育,帮助他们摒弃过去,重新顺利地走上新生之路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多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逐年降低,许多刑释解教人员都重新回归社会走上新生之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就业压力的剧增,为安置帮教工作增添了相当大的困难。如何使安置帮教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更多的回归社会人员得到就业安置,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从事安置帮教工…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重物质帮助而轻关系融入的缺陷,这直接导致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就刑释人员个人需求而言,关系融入尤其是家庭关系的修复往往排在首要地位。刑释人员的关系融入应当以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为核心,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分为内层、中层和外层交往圈之关系网恢复三种模式,并根据刑释人员个别化需求,以及恢复性对话参与主体召集的实际可能性,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对话平台之形式,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市场排斥与边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不具合法就业、定居身份,缺少进入正规部门的门槛和资格条件,就业权力和就业保障被剥夺,或者由于市场运作的内在逻辑、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就业市场所具有的排斥与区隔的逻辑叙事,农民工被排斥在正规劳动力市场之外,处于最脆弱、不受保护、报酬或保障均较低的位置,被迫从事"边缘的"而不是"正规的"、艰苦、危险、劳累或肮脏的工作,这种生存处境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有可能遭受非正式经济所带来的贫穷与边缘化,使农民工陷入了一种发展困境,被排斥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社会政策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欧盟一体化进程和福利国家危机是社会排斥理论发展的主要背景.社会排斥指社会成员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阻止的事实.社会排斥问题的存在影响社会成员公民权利的实现.欧盟的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在健康、就业、社会保护、教育和住房五个与社会政策相关的领域中存在.社会政策是反社会排斥达到社会融合的手段.欧盟希望通过社会政策调整和实施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2.
假释犯是指已经在监狱内执行部分刑罚(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剩余刑期在监外执行的"罪犯".假释犯是权利状况特殊的社会群体.从调查中发现,这类特殊群体在回归社会以后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多重排斥,其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排斥尤为突出.由于社会化进程的中断,长期监禁生活使得他们很难适应社会变迁的现实,并且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难以得到与普通人平等的待遇."罪犯也是人,应该享有人的尊严."正视社区矫正过程中假释犯对象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的社会排斥事实,寻求社会融合、社会宽容的积极举措,将是今后国家、政府以及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视野中城市低保对象退保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退保难的问题置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视野中考察发现,导致退保难的主要因素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分类施保制度不健全,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重资金保障、轻就业服务保障。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际上是被社会排斥的群体,应从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家庭服务支持政策等方面对他们提供综合性的保护和支持,将他们重新整合于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4.
鄢圣文 《兰州学刊》2009,(2):155-157
妥善处理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是统筹亦庄地区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文章根据亦庄镇适龄劳动力求职需求调查问卷和农转非人员访谈调研的分析,认为亦庄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受到制度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故可以尝试从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教育和空间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农民工适应能力等得以运作,它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排斥.在社会排斥的境况下,农民工内部的不同群体在融入现状与前景上是有差异的,大量农民工将在城市长期维持一种边缘化状态,并形成边缘化的再生产,这可能带来一系列消极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彻底改革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新兴起的就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却缺少社会保障的庇护,尤其是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他们往往处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边缘。在此从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现状着手,通过梳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别就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三个角度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的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医疗保险政策,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兰州学刊》2010,(7):86-89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居住空间是社会排斥的重要原因。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排斥。文章建议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外来低收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以满足他们基本住房需求。不过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必将会使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要广开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9.
如何有效促使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灵活就业人员的实地调查表明,其参保率总体不高,参保情况在人口特征、收入水平、就业经历及对养老保险政策评价等四方面差异显著。经二元logisit回归测算后可知,其参保行为受年龄、文化层次、政策知晓情况、以往工作经验及对缴费年限的评价等因素影响。因此,要实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的提高,应着重从加强宣传、加大对劳动合同监督检查力度和加快社会保险体系一体化建设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庞大社会群体。他们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为城市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身的权益却始终无法得到保障。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他们,但是对于城市而言,他们仍旧是边缘人。尽管当前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关注程度有所增加,但是,非正规的就业状态仍然无法保障广大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本文主要分析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遭遇到的社会排斥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