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是文化景观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思想家。杰克逊从城市与乡村两个研究视角出发,考察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保护问题与环境问题。其通过概念辨析和对方法论的反思,开拓性地对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并探究其成因、根源和表征,更是挖掘出了景观的象征性意义。他通过演讲、教育、编撰专业期刊和书籍的方式,推动了文化景观的普及,开启了景观民主化的时代,促进了国际上对文化景观的保护。笔者梳理其文化景观思想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从乡土景观、美国景观史、场所感三方面探析其文化景观的思想内涵,从文化景观、教育意义、文化地理学、遗产保护四方面阐述其思想遗产的历史性贡献,不仅能为中国的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启示,而且对风景园林学者增强地域认同、加强城乡特色景观风貌管控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本文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内涵和关系剖析入手,论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在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存在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欠发达与边缘化现象、地方性与现代化、真实性与商业化等主要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理环境及国家政治重心一直在西北等原因,西南地区先秦以来与中原一直相对封闭隔绝,加之西南地区本身文化比较落后、传播不畅,缺少历史地理文献,所以唐代以前内地对广袤的西南地区了解甚少,充满神秘模糊感.这种状况从唐开始方被打破.唐宋时期随着中央王朝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及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不少士大夫留心于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察,对西南山川地貌、草木禽兽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对西南自然地理开始有了比较具体、客观的认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并且代表了中古时期对西南地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4.
木拱廊桥是我国木结构体系桥梁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在闽东北浙西南一带集中遗存,形成独一无二的木拱廊桥景观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文化景观的阐释为依据,对闽东北浙西南地区木拱廊桥建筑文化景观特性进行探析与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研究认为:闽东北浙西南现存的木拱廊桥建筑实际是88座,作为源自于宋代并持续遗存下来的古建筑群是区域乡民基于生产劳作实用目的有意设计的建筑景观,并在闽东北浙西南区域形成独特景观带,该景观带以独特的建筑艺术美诠释遗产景观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中西方在道德观、平等观、习俗等方面碰撞和冲突,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揭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对未来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我国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河北省文化景观为个案梳理了文化景观保护类别不均衡、遗产基础研究资料严重缺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丧失了个性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亟待提高等主要症结,并提出了河北省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拓展文化景观保护类别与时段,注重遗产基础资料的日常积累,积极挖掘文化景观遗产特色,建立更有效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典范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民族志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此相关的研究者对于国家角色的高度关注.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所面对的是多元文化与政治间的交会、交融与对话,这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所处的真实的文化与历史情境脉络.因此,研究此区域的人类学者对于国家影响的关注,应该同时具有跨文化与跨文明的视野,将研究扩展至汉以外的文明与宗教体系.  相似文献   

8.
英国居住区文化景观建设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英国居住区文化景观的特征.英国居住区文化景观建设是由主体使用者介入、建造、实施与反馈的过程,本质是通过附加使用者的劳动和智慧,从而促进居住区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这样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增强社会凝聚力.英国居住区文化景观的建设成果具有传统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对我国居住区景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人类对海岸海洋的开发利用历史也非常悠久,沿海人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景观。海洋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海洋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浙江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在浙江漫长的海岸线上,由于人口  相似文献   

10.
炎帝是传说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这一名号是一个通称,指代的是北方黄河流域某个重要部落中的历代首领.炎帝传说自战国流传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像滚雪球一样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以及多样的地域文化杂糅于一体,在“时”与“空”的层面上完成了层累积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科学性.炎黄二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繁荣,“炎黄子孙”的称谓蕴含着不同区域文明在与中原华夏文明渗透交融后最终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素地.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宁波文化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宁波城市的定位,宁波文化的定位只能是港城文化。这种港城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浓郁的江海文化色彩。宁波要建设成为在国内以至亚太地区颇有特色、颇具声名的文化都市,应着重从下列四个方面努力:(一)搞好人文景观建设,美化城市形象;(二)增强文化精品意识,发挥文化名牌效应;(三)培育文化人才,聚汇文化精英;(四)提高市民素质,振兴港城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李瑞  刘建中 《南都学坛》2008,28(2):45-48
吴垭石头村的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建筑的乡土性、中原农耕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村落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和传统村落文化要素的完整性等特点,因而使吴垭石头村成为认识和理解豫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的标本。旅游开发是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发中要遵循保护古村落建筑原生底本、景观完整性和利益分配公平原则,并采用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户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赛神作为常见的民间信仰与文化景观,广泛存在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其中尤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典型,其实质是普通民众无力解决现实矛盾时所采取的心理调适行为。其崇拜神祗主要有田神、龙王、天王、祆神、朝那湫神等,皆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与生产方式等,决定了赛神风俗浓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保护与综合开发,来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道在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也承担着协助河道系统防洪排涝的重任。结合宝鸡市渭河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论述了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指明城市河道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要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完美结合。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形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河流廊道系统。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文化与贵州旅游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貌作为贵州典型的山水特征极具观赏价值不容置疑。但仅把此作为区域旅游的主要吸引物 ,从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是不全面的 ,而应该与这块地貌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 ,深入发掘其内涵 ,从生态环境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上做到互补协调 ,从现代意识支配下做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以及从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上遵照不同的开发模式 ,才是贵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赶上周边省市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清代统治者办理苗疆的主导思想一开始就是力图在苗疆建立正常的行政管理体系,既使边墙的修建也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在边墙框架下的湘西苗疆,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湘西苗疆逐步融入到统一的中华大家庭中,中国文化版图就是在这样一种民族文化融合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中国具有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自然地貌、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的独特性,遍布于广大的城镇建筑与地理特征当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感情和审美习惯。历史人文景观所体现出的清晰的主脉,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有所契合,即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上,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上的佐证,这些理论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理解为统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位于太湖平原水网地区的水乡城市景观,因河湖与道路、建筑物相交织而著称,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乡城市景观生态保护已成为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它关系到区域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分析指出,城市水系宜兴不宜废。当前,净化城镇水系,使其免遭污染,已很紧迫。笔者提出了综合治理水乡城市环境,采用生态工程和生物净化技术等初步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