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财团的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工商业资本家集团和银行业资本家集团的结合,才出现了所谓“财团”.中国的财团,在蒋介石上台前,主要有三个,即北方财团(亦称华北财团)、广东财团(亦称南方财团或华南财团)、江浙财团,其中江浙财团与蒋介石的关系最为密切.江浙财团,起源于宁波帮.一般说,是以殖民地化的城市、帝国主义侵华的大本营上海为地盘,以金融业起家的金融业者和实业家的总称,并包括财界、政界巨头.浙江兴业  相似文献   

2.
民众主义是20世纪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策倾向和政权形式,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城市性、多阶级性、广泛性、选举性、大众性及魅力领袖主导性.拉美民众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早期民众主义表现为20世纪初自由主义改革运动,30至60年代民众主义运动处于鼎盛期,70年代后趋于衰落,但至今在拉美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论四川财团的形成、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区域性金融工商资本集团之一--四川财团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的研究,认为四川财团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抗战期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性格主要是发展区域经济,反对军阀混战,拥护国家统一,支持抗日御侮.四川财团所属大中型企业创造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推动了巴蜀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宋教仁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史上一颗耀眼流星,他真正显露出过人的政治才干,还是在中华民国诞生前夕南京的几次斡旋活动。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前夕,内部就矛盾重重。南京攻下后,在林述庆、徐绍桢、程德全等人之间,谁当江苏都督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他赶到南京调停,成功说服手握兵权的林、徐二人,史称"金陵夺印"。不久,  相似文献   

5.
"西南-南京"的对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地方-中央"对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而西南政权内部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联合体:一方面因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而结合,另一方面又因政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而相互争斗.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颇具普遍性.当前新史料的发掘为深入考察西南政权内部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的分析能深化对国民党派系史的认识,进而推动民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开始逐步"左转",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日益突出.但是,这一时期中国的缅甸政策表现出了不同的轨迹.1962年,缅甸奈温军人政权建立后,对外继续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对内推行"缅甸式社会主义"路线.对于这两方面政策,中国也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在意识形态领域,否认其社会主义路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在国家关系层面,积极支持奈温政权.中国这种务实的对外政策,是综合权衡意识形态与现实国家利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殷周政权转换之际天命伦理化,天命观念发生了从"有命在天"到"天命靡常"的转变,"敬德"思想取代了"敬神"思想,"保民"思想在西周初年兴起。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政权自我确证是道德的思想路径,即天命是善的,生成道德的政权,道德的政权敬德保民,消灭不道德的政权。这有别于西方政治寻求政权被他者证明是道德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在内外新旧矛盾的交织中,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集团发布"变法"、"仿行宪政"的上谕,推行"预备立宪"、"修订法律"等项措施,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进行了一场被后人称之为变法或法制改革的政治运动.作为清末变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修订法律"的作用地位意义,法律史学界基本给予正面肯定,一般认为:清末修律导致了沿袭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解体,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发展的基础,促使中国法制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对以后中华民国诸政权法制甚至现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发生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标榜“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在革命成功后并没有给其同盟军——资产阶级妇女以平等的权利,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实质,它仍是大地主、大资产阶段的政权,是以男权为中心的政权。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迪尼学院的院长Joseph S.Nye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此词又被译为"软权力"或者"软竞争".我国学者以及国外众多学者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土生华人指华人移民和本地马来亚人结合的后裔,是新加坡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在族群认同上,他们一方面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与其他华人移民群体相区别。迫于殖民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土生华人族群迫切希望通过支持中国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海外华人的权益。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们筹集资金、宣传革命,提供后勤保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严亚明 《东方论坛》2003,(6):103-107
洋务官员受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束缚 ,主要从清政府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待近代新式企业的社会作用。他们从新式企业对封建国家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效用 ,来阐释发展新式企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他们站在“富国”的立场上 ,强调要运用政治权力控制新式企业的经济活动 ,在企业组织形式、资本筹资、经营管理、盈利分配等各种具体制度安排上以国家为本位 ,由官府掌握企业的人事权和财权等 ,以富国、利国压抑富民、利民之举 ,忽视商人投资者的权利 ,使洋务企业滋生出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经费规范在近代中国宪法中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以来,教育经费规范逐渐浮现于中国近代宪法文本中,这一态势持续到1949年.这一现象反映了严格规则主义对中国宪法的影响,折射出围绕着教育权保障所展现的各方利益冲突.这些刚性的操作性规范力图使保障教育权的理想和现实得以统一,虽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能在合法范围内争取教育权益;但是规范和现实的落差既暴露出以严格规则主义宪法治国的伤痛,也说明了宪法并不代表宪政.  相似文献   

14.
在官绅商学各界的协力作用下,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得以兴起,出现了遍布全国的赛会热,并形成了清末、民初、南京政府初期三个高潮,然而由于政府信用不佳、财政困难、政局动荡等原因,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不能持续推进,反而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1918-193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18年是中国本国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年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此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曾先后出现过多家证券交易所,但除了上海地区的证券交易所外,其它大多昙花一现.而且,从这期间存在的证券市场来看,不是沦于"信交风潮"那样的投机,就是成为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财政市场".这种种情况,固然是因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和传统商业习惯等多种因素造成,但也证明这时的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一个幼稚和畸形的市场.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维新改革家。从万木草堂到戊戌变法,他们是草堂师徒,共同奋斗;到海外时期,开始各行其是;从民元到复辟闹剧则正式决裂,成为政坛对手。二者关系的演变,在客观上根源于社会急剧变迁时政治斗争的频繁复杂,中西文化思想的猛烈碰撞;在主观上则根源于康梁的个性、思想意识、奋斗目标,以及环境对他们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政府自1905年开始在立宪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次转型实验。本文从政治与社会系统互动的角度,通过分析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存在着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而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契机。然而,清末立宪缺乏相应的支持结构:(1)合法性流失与政治纽带脱节;(2)财政改革与中央汲取能力丧失;(3)军事格局失衡与军事政治的兴起;(4)政治-经济-社会精英转化阻滞;(5)政府与革命团体之间零和博弈倾向。清末立宪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季立宪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杨度逐渐形成了以舆论监督政府、以开国会广造舆论,以国会推动立宪的思想,成为清季倡言以开国会实现宪政的第一人。自从杨度首倡国会请愿之后,以“速开国会”为号召的国会请愿运动就成为清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活动,而且几乎所有关于请开国会的陈情和呼吁,都在延续着杨度所阐发的国会论述思路。杨度最早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虽然未能达到速开国会的目标,但积极意义极大。请愿成为极有效的政治动员,扩大了宪政的政治基础。清政府虽然被迫缩短了预备立宪的年限,依靠政治强力压制了激进的请愿代表,但其合法性在这数次请愿运动中逐渐消耗殆尽。   相似文献   

19.
苏俄、共产国际最初选择在华政治盟友时,曾经选择与吴佩孚合作。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又倾向于促成孙中山和吴佩孚联合组成中国政府。而"二·七"惨案后,苏俄、共产国际彻底结束了联吴及促进孙吴联盟的政策,最终选择孙中山为革命伙伴。新公布的相关史料说明,苏俄、共产国际上述政策是苏俄寻找在华政治盟友的过程中,试图将其外交目标与推进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的联合则是这种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方主流学术刊物上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文章进行分析,揭示了西方学者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从中发现西方主流学术圈对中国经验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特点,而对改革实行的渐进式推动,使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和繁荣,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坚持创新的举措,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改革中充满活力,平稳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