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司卫东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列宁加以发挥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斯大林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范畴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了详尽的阐述。这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的重要贡献。但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还有一些不够确切的地方。本文就斯大林在发展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贡献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而人们的实际活动,主要就是物质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下过明确的定义。斯大林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却没能为人们发现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才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此,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种种混乱和武断的唯心主义解释开始“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却一直遭到各种  相似文献   

4.
一、法律和生产力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侧重于法律和所有制、阶级斗争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但它并没有忽视揭示法律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5.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6.
无产者联合起来”,给20世纪的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一)经济理论家的社会文化思考和两大发现 马克思深信,社会多样的政治、宗教、文化、哲学的深层涵义必须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当人们认识到一切可以用金钱来购买时,那种门第、教育、世袭决定人对财富占有之多寡的观念受到冲击。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以独特的方式阐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他nJ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他们的社会意识”。这一观点与他…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存在?目前的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上的一般说法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定义来源于斯大林。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社会底精神生活所由形成的来源,……要到社会底物质生活条件中,要到社会存在中去探求”。“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观念、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也就会怎样。”“决不应当从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8.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否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认为,道德总是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也不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的理论根据。在阶级社会里,最基本的影响全部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就是阶级的对立。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决定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道德,也就不能不具有阶级性。所以,恩格斯在明确地指出“所有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之后,就更着重地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甚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立已被遗忘了(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引者)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之上的、真正人类的道德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同他的家世出身、社会地位、所受前代传统思想和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关,更与他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际遇有密切联系。李绿园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崩溃前夕一个封建的政治、思想统治都还较为稳固、经济也还较为繁荣的时代。康、雍、乾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方面,他们极力标榜程朱,同时笼络了一批程朱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会发生空前的变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一个系统,人们的社会观念也是一个系统。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存在系统变革,观念变革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概括起来至少有五大观念系列;一是以民主意识为核心的政治观念群;二是以市场意识为核心的经济观念群;三是以大文化观念为核心的文化观念群;四是以政法观念为核心的法律观念群;五是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伦理观念群。…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语境下,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本文围绕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五个问题。基本结论是:(1)唯物史观的核心并非“发展的观点”,而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物质决定精神”的逻辑结论。唯物史观不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而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科学。(3)由于旧唯物主义不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所以也就不可能致力于“感性活动”——“实践”来改造世界,而只能去求助于“观念”和“意识”了。(4)人类社会本来是整个宇宙或世界中的一个构成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唯物的世界观未必导致唯物的历史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会将二者区别开来。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区分不仅必要,而且科学。(5)事实这个范畴首先是感性的,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客观现象。事实虽然内涵着“是”,但事实却不能等同于“是”;事实包含了真相,但是,事实不等于真相。所以,“从事实出发”并不等于“从真相出发”。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既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对此开展了很多研究并形成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研究空间,甚至一些“元问题”也依然有探讨的必要。如果我们引进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三种维度并由此来阐释此种逻辑关联的话,那就会有新发现:众所周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成立于本体论维度,“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成立于认识论维度,“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共同决定社会实践”成立于实践论维度。只有完整把握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马恩全集》第3卷,第28~29页)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是对社会生活现象最高度的概括。它应当包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首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组成。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15.
读了某些哲学教材,我们会发现: 一、讲一般唯物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原理的时候,对于物质的解释有两个方面,即反映认识对象的认识器官和被认识器官所反映的认识对象。这两个方面,少讲任何一面,就要跌入某种唯心主义。这是正确的。可是,当讲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时候,对于社会存在的解释,却只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一个方面,只有被反映者物质系列,而没有反映者物质系列,似乎在这里少讲一个方面就不犯错误。  相似文献   

16.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艺研究新思维: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看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文艺研究的得失和水准的重要因素, 思维方式的更新是文艺研究观念更新的一个契机。本文从社会文化心态的新视角对文艺作了深入透视: 社会文化心态是文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第一中介, 是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价值判断系统三元合一的精神结构; 社会文化心态从思想倾向、题材选择、语言运用三方面对文艺创作发生制约作用, 并通过审美需求这个中介对文艺接受发生制约作用; 文艺以文艺思潮、文艺信仰、道德感化、审美情感四条精神杠杆影响、改造和构筑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列宁曾经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列宁选集》第1卷,第18页)这里所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世纪末,置身于科学前沿的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性时就发现了一种与物质的“显在性”、“现存性”、“显性”相反的特性,这就是物质的“潜在性”、“潜存性”和“隐性”。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向纵深发展,量子力学的诞生,生物遗传学的突破性进展,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的出现,物质的潜在特性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一个神秘莫测、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潜在世界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支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潜在世界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些同志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他们认为:“人类艺术目前早已进入到第四个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故中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其理由是,现代化必然产生现代派,“几亿人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决定了中国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主义文学。”这可是关系到我国文艺的性质、方向和前途的大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我也想就“现代化与现代派”这个问题谈点看法,算是参加讨论。经济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道路的同志,看来是很重视经济对文艺的决定作用的。他们认为,现代派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社会物质生活给予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兴发以决定性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具体说来,也就是“高度发展的四维空间的现代化”的产物。把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