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7年7月1日,英国在东方最后一面米字旗降落,英国在“东方明珠”香港百年殖民史宣告结束。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结合历史教学从经济、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等方面向中学生讲解这个曾被称为“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殖民帝国是怎样步步走进日暮黄昏之境的。 一、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岛国盎格鲁·萨克森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国迅速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经济中心。同时,英国也加快殖民扩张步伐,以血腥残暴的手段,掠夺巨额的财富运回本土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英国很快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大量的廉价商品倾销世界各地,一跃成为“世界工场”。 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舰队在大西洋上一举击溃横行一时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逐渐丧失了海上霸权。17世纪中后期,英国又向独领海上风骚的“海上马车”荷兰开战,荷兰殖民优势被摧毁。进入18世纪,法国成为英国争夺殖民地的唯一对手,英法争霸殖民战争是世界性的冲突。经过多次战争;法国退出北美和印度。至此,英国相继战胜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西方列强三百多年殖民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无可争议地当上海上霸主。  相似文献   

2.
近代均势外交是在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洲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16至18世纪,即从中世纪后期和进入近代初期,随着海洋交通的开辟,世界贸易的扩大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相应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也建立起来。封建主的纷争为民族国家之间的霸权争夺所代替,为了扩张领土,夺取市场,近代均势外交应运而生。在欧洲最先采用均势外交的是英国。到了19世纪,英、德、奥三国是推行均势外交的高潮时期,曾先后出现了均势外交的三个代表人物,梅特涅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它打败西班牙和荷兰而成为海上强国;接着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继而更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加紧殖民争夺.建成了强大的殖民帝国;最后在同德国争霸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4.
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7世纪,法国通过“三十年战争”为称霸欧洲打下了基础,1678—1679年对荷兰的战争则把法国送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但法国同“奥格斯堡联盟”的战争却标志着法国欧洲霸权的衰落。法国欧洲霸权的衰落正说明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能够战胜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6.
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英法争雄与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王淑丽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贸易封锁政策,它旨在打击英国的经济优势,确立法国在全欧洲的霸权。早在17世纪,法国已称雄于欧州大陆,而迈入18世纪后,资本主义的英国称霸于海上,两强对峙,开始了争夺商业、殖民地及...  相似文献   

8.
11-17世纪英国对外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与法国争夺领地的传统战争到与欧陆海上强国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表现出古代封建王室外交向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外交转变的特征。这一转变是封建盛、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这一时期英国及西欧大陆各主要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近代欧洲和世界关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使法国失去了昔日的欧洲霸主地位。随着法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高涨和经济、军事等实力的日益增强,俾斯麦日益担心法国的再次崛起,因此,孤立法国以免其东山再起就成为其执政时期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与此同时,出于对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致可能破坏欧洲均势的考虑,欧洲其它列强也有自己的考虑。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898至1914年,英、俄、法、德等国都疯狂争夺海上霸权。英国为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不断地增强海军实力,并采取了寻求盟友等政策手段,打击、瓦解了俄法,后来集中力量与德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本文说明了英国首先是同俄法两国争夺海上霸权,1905年后才全力同德国争霸这个历史事实,同时揭露了英国不择手段地保持其海上优势地位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1.
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深受古希腊海军传统的影响。雅典及斯巴达在古典时代曾经先后成为希腊海上霸主,然而其海上优势并不长久。从斯巴达城邦发展路径来看,斯巴达缺乏发展海军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虽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获得了波斯的财政支持,缓解了物力资源问题,并通过黑劳士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建立了一支可以和雅典海军相抗衡的舰队,并最终击败雅典,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从路径依赖来看,斯巴达早期追求重装步兵的战略使其无法演化出一个长远看来能够维持其海军霸权的制度框架。相比较来说,斯巴达自身制度存在的痼疾是主要的,而拉科尼亚黑劳士反而成为了斯巴达海军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一个成功的国际货币,英镑的国际化值得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英镑国际化的动态和静态分析,可以辨析出其背后作为依托的英国海洋霸权。正是英国在海洋争霸中连续击败荷兰和法国,英镑才在19世纪中后期得以取代荷兰盾和法郎,成为当时唯一的国际货币。以海洋霸权为依托的经济实力、国家安全和殖民帝国,分别构成英镑信誉的经济、政治基础和示范性推动力。英镑的国际化正是以英国海洋霸权的建立和稳固为根本。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是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时代,拥有悠久的海外移民和经商传统的苏格兰也进行了一系列建立殖民地﹑发展殖民贸易的尝试和努力,但始终受到1603年王位联合后英苏王国关系不睦的消极影响。17世纪后期,苏格兰人在殖民扩张活动中既面临来自欧洲主要海上强国的重重阻力,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这成为1707年前苏英双方选择议会合并,组建不列颠国家的重要助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通过普鲁士侵略军占领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的遭遇,揭露了普鲁士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罪行,描写了沦陷区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愤痛苦,歌颂了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普法战争是普法两国统治者为争夺欧洲霸权所进行的一场王朝战争。在这场唇齿相啮的战争后,法国不仅向普鲁士交纳了50亿法郎的赔款,而且还割让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使这两省人民沦落在普军铁蹄的践踏之下,过着亡国的悲惨生  相似文献   

15.
1618年—1648年的30年战争,是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这次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的失败而告终。30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德意志地区没能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各邦国纷纷独立。在新形势下,普鲁士王国开始崛起,并成为奥地利的劲敌和后来欧洲强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舰队搞开争夺海上霸权的序幕以来,海洋就成了火与剑的世界,海军成了侵略和反侵略、谋求霸权和反对霸权的工具。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了“制海权”决定国家历史的“海上武力论”,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军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出风头。20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提出“国家海上威力”的理论,从此,海洋上异军突起,苏联庞大的远洋舰队出现在各大洋。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ZI世纪资源”的重要性,各国的…  相似文献   

17.
过去人们的研究认为英国的霸权运行机制包括海洋霸权优势和欧洲大陆均势之间的相互依存,且这套机制对英国霸权的积极影响居多。其实英国的霸权运行机制存在自我侵蚀的基因,这些基因包括:扶弱制强的均势维持方式会导致欧洲大陆强国力量逐渐增强而对英国霸权构成严峻挑战;从海外优势中获取的财富转移支付到欧洲大陆强国手中侵蚀了英国霸权;由于有英国的担保,均势作为宪法原则在欧洲大陆推行让欧洲大陆各国存在侥幸心理而不怕发动战争,从而让英国霸权负担加重并最终走向衰落;欧洲认同机制的变化即贵族"国际社会"被民族主义代替也不利于均势的维持和英国霸权的运行。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末与近代初的英国历史和奴隶贸易密切相联,可以说,奴隶贸易是英国历史的重要部分,从16世纪中期起到19世纪初止,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英国积极参与贩奴活动,贩奴是它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贩奴促进了工业革命及大城市的兴起,在贩奴及以后的禁奴活动中,英国夺得了海上霸权及广大殖民地,因而称雄于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何辉 《国际公关》2014,(3):90-91
正从16世纪到17世纪前半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势力已从海上扩展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俄国的殖民势力则在这一时期侵入中国北方黑龙江地区。1644年清军入关后,外国使节为商业贸易频繁出使中国,如1647年的西班牙使节,1656年、1667年、1686年的荷兰使节,1673年、1676年的葡萄牙使节,1656年、1676年1686年的俄国使节。在这一时期的中欧交往中,在华耶稣会士和欧洲各国使节对当时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耶稣会士在中欧交往中更是产生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东方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19世纪以来,欧洲强国面临着如何处置不断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难题。"东方问题"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黑洞,最终成为引爆欧洲体系"内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东方问题"并不是到了19世纪才产生的,奥斯曼帝国从15世纪就嵌入到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之中,是欧洲最先面对的"他者"之一。18世纪中后期,西欧、北欧以及东欧次区域体系相互融合与挤压,欧洲大陆体系与海外殖民体系相互博弈,奥斯曼帝国恰恰处于这种体系挤压的切面上,被动地卷入到了欧洲体系之中。然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体系并没有将"东方问题"纳入其中,从地缘文明的角度,奥斯曼帝国并非欧洲一员,在主观意识上,维也纳体系的设计者也"忽视"了奥斯曼帝国。欧洲体系的变迁改变了"东方问题"的内涵,而"东方问题"也挑战了维也纳体系的僵化与狭隘。希腊革命之后,依靠维也纳体系确立的通过会议体制解决争端的方式就难以奏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