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涛画语录》 ,在 2 0世纪 6 0年代之前通行的是“画语录”一系的版本 ,1 95 9年一本据说为石涛自书的《画谱》本被“发现” ,它被视为石涛生前的定稿本 ,由石涛亲自手书 ,并对早前《画语录》中激进思想作了大幅修改 ,反映了石涛晚年思想趋于保守的倾向。如今 ,《画谱》本为石涛晚年手定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其实 ,《画谱》本是个伪本 ,此本刊刻之时 ,石涛早已过世 ,《画谱》是由作序者胡琪篡改而刊刻的 ,《画谱》的书写者可能为石涛弟子、代笔者石乾。由《画谱》而出现的对晚年石涛思想趋于保守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石涛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表了石涛绘画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是画家心灵化的产物,它以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为表现内容,既是一种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的统一,也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文章以《石涛画语录》中“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与“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之句为立论。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问题,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石涛的画学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有学者把《石涛画语录》中的"吾道一以贯之"作为其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证据。事实上,石涛此说仅是在表达自己的画学思想,而不是对自己哲学观的阐释,故不能作为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证据。同样,其他将"吾道一以贯之"解读成哲学规律、统一性等的说法也都犯了以哲学观解读画学思想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石涛作为清初四大高僧,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他所著的<画语录>,全篇充满了自我的宣言.石涛<画语录>中自我情感产生的渊源主要包括心学和禅家,加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使石涛的<画语录>中自我情感的突出成为必然,石源画语录的主要思想乃是强调自我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美学以"蒙养"和"氤氲"为基本原则。"氤氲"是画论典籍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画论典籍翻译的难点之一。在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撰写的《石涛画语录》中,"氤氲"二字既有"影"和"气"之义,亦是石涛绘画理论中的术语,英译时应根据语境和画论专业知识详加辨析,选取最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石涛<画语录>辞意玄妙,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它提出的"一画"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一画贯穿本体论、认识论、创作论.由于强调一画的能动性、创造性,因而突出了心灵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人与现实、人与传统、现实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现实、人心、画作三者相互圆融而又各具生命的画道.一画在石涛思想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颇类良知在阳明心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他反传统的思想,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李贽非常相近.他的思想虽然与佛老两家有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是对阳明学一泰州学派学说的继承和弘扬.论其谱系,应当属于这一脉.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冲行创作论,石涛在《画语录》中把神遇作为创作核心论,尽管两者有着中西传统文化异质精神,但具体论述的内涵却有对话和相通的可能因素。本文拟从创作实际情况出发,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给以解构和比较,旨在阐明“真我”与“真画”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清初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书中关于“一画”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本原论;关于先受而后识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认识论;关于蒙养与生活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实践论;关于反正阴阳、参差高下的论述,是哲学意义的矛盾论。  相似文献   

10.
石涛(约1640—1718)是清代初年的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所写的《画语录》是我国古代画论中一部最完整、最系统、也是最深刻的重要著作,其地位有如文学理论批评中之《文心雕龙》,而从一部非凡的艺术哲学来说,又如司空图之《二十四诗品》。石涛《画语录》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不仅对绘画创作,而且对文学和其他艺术部门也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我国美学和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石涛的《画语录》由于富有哲理意味,所以是比较难懂的。现在虽然有过几种注释本(如俞剑华注释的《石涛画语录》、朱季海注释的《画谱》、黄兰坡的《石涛画语录译解》等),有不少研究绘画史及美学史的同志也都对《画语录》的绘画思想和美学思想作过一些  相似文献   

11.
石涛《画谱》在绘画起源问题上截断众源,首倡一画说,为画学找到了坚实基础,其作受直觉体验的禅思影响,避免了传统画论经验主义的局限性,不斤斤计较于已有的画法规则,而处处强调循法不拘于法、了法能贯通法的辩证思想,其美学思想逸出于绘画而昭示出艺术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石涛绘画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涛在其绘画美学专著《画语录》中,对中国画的创作经验予以概括升华,提出了“一画”论美学思想,并视之为指导画家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在创作中,他强调遵法而行,但又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借古开今”、法为我用,以求达到“无法而法,是为至法”之境界  相似文献   

13.
石涛的一画说主要是在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画不是道,不是线,而是法,一切具体的法则是有为法,而一画是无为法,是最高的法,至法无法,无法即法本身,石涛强调这一无为之法,意在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自性的显现,而如何使这一创造灵明自在兴现,惟有通过妙悟的认识途径才能达到,石涛的一面说,不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 本体,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在中国画学史上,虽然也有一画,一笔画等类似的概念,但和石涛的一画说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一画说是石涛独创的画学概念,如果说石涛有画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中心概念就是一画。  相似文献   

14.
文中重点分析了石涛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特征。说明石涛提出的“一画”、“受”、“识”、“蒙养”、“生活”范畴对绘画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发生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指出石涛吸取道家、儒家、佛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建构绘画美学体系的做法对现代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明士人王徵是《西儒耳目资》的中方作者,是继金尼阁后完成西方语言学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桥梁。文章从三个方面澄清了王徵在《西儒耳目资》成书、刊刻中的贡献,解决了《西儒耳目资》的作者问题。王徵在此书中独立撰写了《西儒耳目资释疑》和《三韵兑考》;与金尼阁合作完成了《译引首谱》、《列音韵谱》、《列边正谱》三篇的《问答》;王徵还有校、刻《西儒耳目资》之功。本文不仅指出,《西儒耳目资》的作者应著录为"金尼阁、王徵撰",还挖掘了王徵撰《西儒耳目资》的文化意义,认为他的工作不仅完善了中国传统语言学,还会通了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作品丰富,著述亦丰。号称"明遗民画家"之一的石涛以别样的绘画风格独立于清初画坛之上,他的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是历来众多学者颇有评议的,尤其是他的绘画核心"一画"。  相似文献   

17.
石涛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精通画、书、诗,并能够在作品中完美融合;他的<画语录>系统地将画家的宇宙观、绘画技法、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结合起来,开启了一个对后人影响深远的绘画美学体系.他的"一画"论,他对法则与自由、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处理都有着深厚的哲学文化思想渊源,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8.
石涛的“一画论”美学体系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一画论”美学体系散发出浓厚的佛学思想,也可以说,强调顿悟、直觉的禅宗思潮对于石涛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这进而孕育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对《荀子》中的45个“故曰”,前人或不加训释,或一概译为“所以说”。其实这45个“故曰”的使用情况可分为:①先议论后总结的,这种“故曰”确可译为“所以说”,其后为荀子语言,共有17例,占37.8%;②先引述后申说的,这种“故曰”则当译为“老话说”(或译作“旧书上说”,个别的则要译作“所以前人说”等),其后乃属引语性质,共有28例,占62.2%。分辨这些情况,不但有助于准确地解读,而且对剖析《荀子》内部的语料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 ,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 ,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 ,不是目的 ,从终极意义上讲 ,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 ,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 ,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 ,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 ,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