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环境对组织结构及效率的影响,是公司治理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最近几年有关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对制度环境中最关键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法律环境和政府干预—对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董事会、激励约束机制等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环境与政府会计改革配套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会计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对于如何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由于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不同的国家都依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本文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会计改革环境存在一定问题,如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现行政府会计体系存在缺陷等.为了有效改善政府会计改革环境,我们应该建立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进一步深化相关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积极研究开发政府会计信息技术支撑系统等,保障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早期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一般从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但是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对公司的治理效率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法律环境、政府干预等制度环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环境政策执行是环境政策的核心环节,事关中央环境政策目标的实现,其组织结构碎片化表现为央地关系碎片化、同地关系碎片化、部际关系碎片化,产生根源在于复杂的府际关系、倒置的权责关系、逆向的政策执行、同构的职责关系。基于环境政策执行中组织结构的碎片化困境,要整合政策执行理念、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创新政策执行技术,以此构建环境政策执行的整体性制度体系和策略系统。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公众参与是化解环境领域中的矛盾、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制度措施。然而,由于信息公开不到位、网络舆论夸大负面消息、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和法律保障缺乏、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不匹配等原因,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出现了"替民做主"与"民要做主"的矛盾、"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的不同、"上传下达"与"下传上达"的堵塞、"政府要稳定"与"公众要闹大"的较量。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加强党对公众参与的领导,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构建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深,再加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复合行政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复合行政也存在条件缺失和操作性缺陷,在此基础上,多名学者提出了复合治理的概念。本文主要对复合行政的概念、缺陷进行讨论,并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对复合治理的概念、研究的必要性、其与复合行政的关系以及实现途径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大数据正日益成为政府治理创新的新工具。然而,已有文献关于大数据发展水平对政府治理效率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理论,结合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基于中国31个省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大数据发展水平、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效率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大数据发展水平有助于政府绩效的提升并能有效抑制腐败行为,而大数据发展水平对监管质量和法制水平的影响作用不显著。(2)大数据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的有效契合是提高政府绩效和抑制腐败的关键。(3)制度环境是大数据发展水平对政府治理效率发挥作用的主要边界条件,大数据发展水平对我国东西部地区政府治理效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大数据发展和制度环境对我国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机理,并为经济转型背景下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府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既有研究分别从权力、制度和技术3个角度给予解释,但研究视角单一、理论提炼较少,目前学界缺乏总体性视角和理论化研究。本文构建了治理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理论框架,以期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作出理论解释和探索,选取2017~2018年289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验证本文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成立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与事项的职能整合路径、运用网络技术提供在线服务的数字化运作路径、成立大数据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共享路径,分别构建了平台界面、数字界面和信息界面,实现基于界面的政企互动,降低了政企沟通、信息和合规成本、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以上3种路径的验证为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总体性理论框架,“放管服”改革将条块结构转型为界面结构,实现界面式互动,通过解决有限理性与投机、制度摩擦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三十年以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在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社会治理环境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但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改革的战略决策制定以及改革的实施过程,对于政府公共管理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的评价研究严重缺乏。因此,要梳理政府与改革的概念、标准难题以及逻辑方法,促进对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评价的模式和分析路径的研究,并实证性评价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的全新人民满意型政府”的工作目标。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在当前阶段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这一目标。这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同样也是我党对政府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自我改革。必须认识到,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当下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全球公共行政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样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重塑政府理念,强化政府改革和转变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视角,剖析了转型期国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不一致性的实质,进而对此问题形成的根源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国民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合理关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与公信力,而会计信息不对称正是他们之间结合不合理的产物。因此,完善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搭配,是维持经济运行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环境权力在多层级政府间的合理配置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石。本文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建立了环境分权理论框架,聚焦中国多层级地方政府,基于环保系统人员数测算了省、市、县环境分权及其动态变化,对省级以下环境分权定量研究进行了深化拓展;利用1992—2015年面板数据的多种工具变量回归,定量评估了多层级环境分权的污染治理效果。研究发现,中国环境管理向县分权和向中央集权并存,省级、市级管理力量被相对削弱;环境权力下放至县属于“过度分权”,加剧了工业污染;扩大市级环境权、特别是监测权有助于工业污染减排;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强力协调“中和”了县级增污和市级减排效应。环境分权的治污效果因不同管理职能、污染物和区域迥异,其政策启示是,应探索按管理要素划分的,与区域特征、污染物类型相契合的灵活性的纵向环境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重大危机之下,地方政府呈现出不同的治理面孔,这是由不同治理情景中政府不同行动力所塑造的,而政府行动力与其面临的治理压力、治理能力相关。通过构建“压力—能力—行动力”分析框架,对治理模式进行类型学分析,可以总结出重大危机下的四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即外压模式、内控模式、借力模式及动员模式。各治理模式在组织形态、治理方式、运行逻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重大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又处于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调适性治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