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能力、财富作为个人利益向公共利益转化的间性原则,是中间阶层发展观的两个重要维度,是中间阶层在现代社会的主要交往方式。古典功利主义从情感、秩序、美德三个方面为研究中国中间阶层的道德情操提供理论方法论工具。以知识分子为实践主体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他们的社会身份一方面需要从理性上被界定,另一方面他们在法制的完善和社会正义力量的道德诉求方面也应该在社会秩序建构上加以接纳。中国社会道德转型表现为与个体道德相关联的个体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的道德反应被社会认可,社会道德思维走向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约·埃尔斯特重建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正义观所赖以形成的思维机制:颠倒、从特定的阶级利益推知普遍的社会利益、以局部的视界推论整体,以及概念的扩张主义;重建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内涵:以制度为保障的、以自我实现为诉求的、以集体实现为调节原则的消费资料配置正义;重建了马克思的层级正义观:第一个层级是分配正义,它分为两个亚层级:贡献原则和需求原则;第二个层级是人的自我实现正义.但埃尔斯特对马克思的著作存在着某些误读.  相似文献   

3.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早期儒家的秩序观包含两种并列但又存在张力的诉求:一方面儒家围绕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德位相配的理想秩序;另一方面,儒家又有以恢复和维持现实秩序为目标的现实关怀.在理想主义追求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部张力与妥协:其一,关于尊君之位,由正名发展出现实主义的绝对化尊君与理想主义的革命两种倾向;其二,关于正君之德,分别提出理想主义的禅让和向现实主义妥协的谏诤两种方案;其三,关于化民成俗,儒家主张礼治,而后在现实主义关怀下逐渐礼法融合.  相似文献   

5.
行政司法本质中蕴含着丰富的正义价值追求:以制度化的形式保障正义实现、保证公共权力实施的正义性、保证审判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为公正诉求提供实现途径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行政司法正义价值的实现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制度设计上的权力扩张倾向导致制度正义缺失、运行程序的不正义倾向导致不当行政裁决、行政司法主体的不当作为导致行政相对人利益受损等。保证行政司法正义价值实现的伦理路径包括:行政司法制度设计应体现正义价值、行政司法权运行程序应符合法定程序、健全行政司法主体道德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论严复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改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改铸主要表现在义利关系、群己关系、自由责任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善恶标准等方面。严复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改铸,具有两大特点:鲜明的资本主义伦理色彩和较强烈的后现代主义价值诉求;具有两大作用:改造、更新着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价值和提示着当今道德建设的方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论西斯蒙第的道德正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斯蒙第的道德正义论□王初根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他在构造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道德正义论为主要内容的小资产阶级的经济伦理思想。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西斯蒙第的道德正义论进行评述。一西斯蒙第的道德正义论注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被誉为道德的国度。儒家、道家的道德学说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点,庄子道德学说在道德生态系统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庄子道德观以"无"为基点、以"真"为原则、以"生"为目的、以"心"为归宿,为儒家道德愿景夯实了根基。庄子道德观沉积在社会底层,构筑起中国人的道德基准。庄子学说的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业春 《学术论坛》2012,35(10):6-9
先秦儒家财富思想强调仁与富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为富者仁,取之有道;为仁者富,以财发身;既仁且富,兼善天下。仁富合一是先秦儒家财富思想的核心,是先秦儒家财富伦理思想的真谛,体现中国人价值世界中仁与富关系的和谐本质。这不仅意味着道德与财富的直接相关性,更是意味着财富所担负的一种责任和伦理向度,对于建构当代中国健康的财富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然具有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张相君 《学术界》2007,4(2):262-269
作为“软法”的国际法,是否能够成为运送正义的有效渠道,一直颇受质疑和争论。近年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又再次强烈地冲击了国际法上的正义图景。道德是正义的来源和支撑。在国内法中,法律和道德紧密相关,并有国家保证正义德性的实现;在国际法中,法律和道德松散无涉,国家以利益为行动指南,先天缺乏道德上的行为能力。在国家利益中心主义的单维度思考模式下,正义图景的实现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国家间的共同根本性利益可以铸就国际社会的共同道德底线。对道德底线的维护,就是对国际法上不正义的消灭,如此,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论述的关于君子美德、中庸之道、理性和公正等思想,对于西方的人文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必读的经典.本文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诉求和价值取向入手,对照中国孔夫子的中庸思想和伦理学说,讨论这些古典学说对于当代人文思想和伦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开始 ,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传统。晚明李贽突破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局限 ,将先秦以来、特别是阳明心学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感性、现实、社会的层面 ,提出了极富现代精神的自由观。这是中国自由传统的重要发展。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传统自由向现代自由的转换 ,是一笔需要我们予以珍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王洪军 《北方论丛》2007,(6):95-100
古文经相对于今文经而言。今文经学独掌汉代经学的话语权,具有古文经学无法企及的政治待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一直处于私学授受范畴的古文经学以其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立不移的学术精神,踵继了先秦儒家的治世理想和道德情操,在今文经学逐渐繁琐以至堕落的西汉末期显得弥足珍贵。一批古文学家不再甘于古文经学的政治寂寞、学术寂寞,勇敢地提出自身的学术诉求与政治诉求,从而掀起了汉代的今古文之争。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对古史的批判,以质疑传统的道统观为逻辑前提。顾颉刚认为,中国的古史是按照道统的体系编排演绎出来的,传统说法中的老子虽非道统中人,但老子及《老子》书由编造而成,是道统说的派生物,因而要一并推翻。这种对古史系统的存疑态度,为研究中国传说古史开阔了学术视野,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然而,顾颉刚的疑古由于对某些传说缺乏分析,对于古史中包括有关《老子》的一些论断也失之主观,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山西榆次车辋常家世代习儒修身,有志四方。常家不仅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而且体悟其中精华,形成了“知春秋大义,为学子本色”等优秀的家训、家规;以义为利本,尚义求利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秉持大义,惠族济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及以孝义为本、慈孝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道德。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人文哲学内容丰富,天命、王命、人性、道德、礼仪融为一体。天命含人性,以情性说诗而处处绳之以德和礼,特别是“以色喻于礼”和“民性”三“固然”,既是道德人文说,也是知识理性说。文章串述以德说诗“一字法”和联缀综述法。儒家“人本哲学”是经验人文哲学,用来说诗,其丰富多致的逻辑方法体现在语言表述中,就是贯彻“人本哲学”的具体理路。  相似文献   

17.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将说明“金规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不能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原理的初步理由。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并分析“金规则”在传统儒学中的基本位置以及它曾经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作为道德意识开端的爱与同情现象 ,并且描述同情、爱与“金规则”之间的可能奠基关系。第四部分则意图论证人为美德或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更为原本的自然美德和个体道德的基础上。而在最后的第五部分 ,本文最终希望能确定与两种美德相关的两种教育方式 ,并指出通过教化来弘扬自然美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用现代标准、现代批判意识来审视我国传统文化时,可以看到古代道德律令、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道德现象。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只重“内省”的道德调控方法,看客心态的普遍化是这些不道德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应从努力创造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实现伦理道德的规范化、制度化,使道德教育面向日常生活,关注人的幸福指数等方面抓好现代道德文化建设,以彻底剔除传统文化中的不道德遗弊。  相似文献   

20.
借鉴《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的某些观点,针对当今的文化霸权主义及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振兴与现代化问题,只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真的进行反哺、扬弃、并且积极的融入世界文化,才能真正的做到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儒家文化的回归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